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西医称为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中国民间称为「生蛇」或「蛇串疮」。民间一直说「生蛇」是不治之症,其实是对这个病症的误解,难治的是「生蛇」的后遗神经痛,而不是皮肤表面的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进入人类的感觉神经末梢,长期潜伏在脊柱后根神经节,当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弱时,例如劳累、感冒、妊娠或精神有压力,可诱发这种病毒再度活跃,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产生带状疱疹。
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部分患者可能感染病毒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柱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而不发病。
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的特点是沿神经的走向分布,病毒沿周围神经纤维至皮肤而发生神经炎及节段性水疱疹,呈集簇性红斑水泡。水泡群之间的皮肤正常,而水泡群常沿一侧皮神经呈带状排列,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对侧可有少数皮疹。偶然也有两侧同时发生。
病变部位的皮肤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水泡,病发时,水泡胀得很紧,开始是透亮的,逐渐变得混浊,这些水泡数日之后干涸结痂,痂皮脱落之后色素沉着。除典型皮疹外,神经痛是本病的另一特点,一般在皮疹出现前一至两天即有神经痛,直至皮疹消退。疼痛会沿着神经线出现,轻重程度不等,中老年患者于皮疹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儿童这情况却不常见。
带状疱疹类型
- 不全型带状疱疹
- 大疱带状疱疹
- 出血性带状疱疹
- 坏疽型带状疱疹
- 散播型带状疱疹
- 眼带状疱疹
- 耳带状疱疹(又称Remsay Hunt综合症)
- 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内脏带状疱疹
好发部位
一般常发生于胸背部,沿肋间神经的走向分布,也有发生于脸部沿三叉神经分布。发生在脸部的有时会累及眼睛,影响视力。其中发生于肋间神经占53%、三叉神经占15%,头部神经占20%,腰神经占11%,亦可见于腰、腹、四肢及耳等处皮肤,甚至鼻、口腔等处黏膜。少数严重者可发生带状疱疹性脑膜炎及胃肠道或泌尿道带状疱疹。儿童及青少年多在2-3周内可痊愈,老年人则需要3-4周。
诊断
- 集簇水泡沿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
- 有明显神经痛
- 水泡之间的皮肤正常
治疗法
疱疹最难治的不是皮疹而是后遗神经痛,因为神经痛是痛得难以忍受,治疗原则主要是止痛抗炎,防止感染。中医对本病主要治疗是清热去湿止痛,可用的药物与方法很多。
因为疱疹病毒都是病毒类,中医对付这种病毒所用的药物与现在用于对抗非典型肺炎病毒的药物大致相同。以板蓝根、大青叶、连翘、蒲公英为主。但是中医讲求辨证论治,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如毒热型、湿热型、血滞血瘀型及脾虚湿盛型而使用不同的药物。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等作加减化裁,还可用三豆汤(赤小豆、绿豆、黑豆、茯苓仁、生甘草、泽泻、滑石、车前子),这些都是去湿解毒的汤剂。
除了内服及分型治疗之外,其他治疗还包括灸法、火针、梅花针、耳针及刺络拔罐等。外用药多以雄黄、黄连、大黄、黄柏等制成膏剂或油剂,涂抹皮肤表面。
中医说病毒
病毒是现代医学的名词,中医在许多年前已经与它交手。病毒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瘟病,百多年前,香港也曾出现瘟疫。病毒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比我们人类还要长,而且变化无常,中国人称传染病为瘟病,好发于春秋季节,所以常有春瘟秋瘟之说。
病毒是很微细的,到现在仍搞不清它的传播途径。有人误传生蛇要是生得缠满身或是缠上嘴巴或颈就会死亡,饶医师说这只是坊间传言,事实不然。因为这个病只表现在皮肤上,多数不会引致死亡。
与非典型肺炎一样同是病毒感染,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袭击肺部,令肺部充血纤维化,不能呼吸而导致死亡,但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是潜伏在皮神经,所以,只会引起皮肤病变,当然也有全身中毒而致死,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治疗带状疱疹,饶医师赞成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个病其实不太可怕,也不是没法医,但若是病症出现在三叉神经的话,便需要特别注意。
预防带状疱疹,中医最强调强身健体,经常保持身体健康,病毒便无从而入。我们中国人经常用中药材煲汤,对中药也有基本认识,例如云苓、白术,大家都知道是用作去湿,或是党参北用作补气,枸杞子补肾,民间都懂得基本食疗保健的方法,注重饮食,也是强身健体的方法之一。3
寒底与热底
不少人都说,用中药要小心自己是「寒底」还是「热底」,但是,怎样分寒底和热底呢?
据饶医师说,其实医书中根本没有说明甚么是寒底?甚么是热底?寒热之分许多时都因为年纪和体质的变化而转变,可能一向身体不错,但是突然染病,就会由热底而变为寒底。中医辨证,讲求寒热虚实,但是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可有寒有热,所以,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