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思路

0
1471
views

發生在2003年春季的一場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因春季時令異常而猖獗,也必因時令恢復正常而受到遏制。也許過幾年之後它還會再來滋擾人們,但是這一次災情的緩解,已經為期不遠了。

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發病人數還在上升,令人倍感關切。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也有發生。對此,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重視。如何防止非典型肺炎的蔓延,從中醫的角度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天人相應,明察病因

中醫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是中醫首要的醫學觀念,在外感性疾病的防治上,尤其要洞察天時,隨時掌握氣候的變化。為了解2003年春季流行性感冒與非典型肺炎的特點,下面做了一些簡要的分析。

春季的一般特點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是故冬至四十五日(立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這就是說,「立春」標誌著是春三月之始,自然界的陽氣逐步旺盛,天氣也漸漸溫暖起來。按照中醫關於四時「主令」的學說,春三月「風氣」當令。風氣善行而數變,春季的氣候則每多變幻。因此,春季時令外感病最容易形成流行之勢的,是風溫或者春溫。

易感人群

2003年的春節是2月1日,恰好在立春的前幾日。春節期間,人們或忙於走親訪友、涉外旅遊,或多進膏粱厚味、暴飲暴食……這種情況往往借著立春時「陽氣微上」之勢,使人體內陽氣偏旺、積熱過多,進而釀成了春季溫熱性外感病的易感人群。

氣候反常

2002年冬季整個北半球天氣寒冷,大雪不斷。據北京的氣象記錄,2002年冬季是近40年裡少有的嚴冬。再就農曆來講,2003年為癸未之年,火運不足。儘管春分節已經過去多日,仍然少有春光融融、風和日暖的天氣,立春之後,一直是典型的「春寒」氣候。2003年春季北半球氣候這種情況,真可謂「地球感冒了」,所以人就必將因此發生外感性流行病。

亞熱帶突發外感之因

此次非典型肺炎,發病於北半球的亞熱帶、熱帶地區,然後隨人口流動而波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春三月是自然界陽氣升發的時候。一方面,陽氣為反常的春寒所蔽,欲升而不能升。於是兩相交爭,天氣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從立春到清明前後,大起大落的氣溫升降,東南沿海一帶已達5次之多。另一方面,02年冬以來北方多雪、南方少雨,與往年相比,南方天氣既寒又燥。加之南方人與北方人相比,皮毛腠理較為疏鬆,這就大大增加了東南沿海一帶春季外感病流行的機會。

外寒內熱

綜合上述四方面的因素,則不難知道:在一般情況下,春季多風溫、春溫之類熱性病,而在春寒的特殊情況下,03年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自然是「外寒內熱」的病機特點了。綜合本港非典型肺炎個案病徵:持續發高燒38℃以上;80-90%會發冷、打顫、周身肌肉疼痛、疲倦頭痛。凡是讀過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人都會明白,「發冷、打顫、周身肌肉疼痛」是「外寒」病機的典型見證。可見,香港非典型肺炎的臨床特徵,也為03年春季流行性外感病外寒內熱的病機特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與此同時,也間接地說明非典型肺炎與春寒這一反常氣候的內在聯繫。

時令失常,人該怎麼辦?

時令失常了,就像是「地球感冒了」,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其生存的「常道」必然受到干擾甚至陷於紊亂。所以中醫常說,天有太過、不及之變,時令外感病則隨之而蜂起。而對於今天的非典型肺炎,西醫則常從外因論觀點出發,去尋找致病因數,即病毒。那麼,從中醫的角度如何看待病毒和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呢?

病毒面前 以人為本

西醫至今尚未查明非典型肺炎的病毒來源。在中國,有的說是副黏液病毒,有的說是冠狀病毒,有的說是變異衣原體。副黏液病毒與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同科;冠狀病毒則與多種感冒病毒同類,以往在人類只會造成傷風及肚屙之類疾病;變異衣原體的研究者則認為該衣原體很可能就是非典型肺炎的元兇。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病毒專家們,有的說是多原並發;有的說不排除衣原體;有的說動物只是一個帶毒者;有的說動物和人同時感染;有的則說「很不幸,我們目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總而言之,西醫的上述說法,彼此之間相差甚遠。到底孰是孰非,目前還處在探索之中。

除此之外,最大的還是治療上的問題。眾所周知,西醫在治療病毒性疾病上的困惑或者困難,並非始於今天,也未必能解決於明天。對於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而言,即使有一天人類確實找到了它,也不等於會立即找到預防、治療它的特異性藥物。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應當冷靜地回顧一下在第一次人類文化科學高峰時期的醫學成就。春秋秦漢之際,中國的醫學家雖然沒有考察今天西醫所指的病毒,但是他們卻深入地研究了在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下,外感病的病情表現及其演變過程。而且以《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外感病學已經從臨床經驗階段,上升到成熟的醫學科學體系的高度。今天的人們如果忘記甚至無視這一事實,當然是不明智的。

中醫認為,人類的健康受兩方面規律的支配。其一是自然界的大規律,其二是自身有機整體的生存規律。在自然環境正常的情況下,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而生存,這是不言而喻的。用今天的話來講,可以把它稱之為天人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在病毒面前,人們就需要求諸於天人之間的「負相關」了。這就是明察天時異常之所在,通過人的努力,來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以適應、對抗外界的種種不利因素。所以預防流行性感冒以及非典型肺炎時,保持人體內在機能的平衡狀態,就成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

一直以來,在外感病的病因問題上,西醫往往過分片面地強調病毒的危害,把病原微生物視為致人於病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卻把人的主體作用邊緣化了,甚至把人變成為病毒下的奴役。但是中醫認為,外因是致病的條件,內因是致病的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病毒是致病的一種相關性因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一個人的體質特點以及與疾病相關的其他個體差異,才是最重要的。

《黃帝內經》關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中醫在考察外感病發病原因時,既重視已經發病的人群,也重視健康的人群。比如,在非典型肺炎猖獗的今天,為甚麼仍然有99%以上的人能夠保持著健康的狀態呢?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同一層樓內工作的眾多醫護人員中,為甚麼染病者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中醫通過考察和反思健康人群之所以不發病的內在原因,不僅有助於對易感人群內在發病原因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發病人群臨床病機演變的全面判斷。這無疑是中醫理論與臨床上的特長。

其實在自然界裡,人與病毒相生、相克,相殺、相使的狀況,是一種普遍現象。病毒與免疫學的大量事實,早已證明這一點。在病毒致病這一特定問題上,其一,人們要懂得,不論何時人類都不可能使病毒從自然界絕跡。其二,在病原尚無一致的認識時,免疫是無從談及的。其三,愈是容易變異或者滅活的病毒,其免疫上的複雜性則愈大。所以當病毒處於活躍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到與病毒擦肩而過,卻彼此互不相撓,那當然是最大的期望了。

在非典型肺炎爆發的時候,事實已經顯示,只要人人做到了自身的「陰平陽秘」,就可以把自己穩定在99%以上的健康人群之列。所以中醫強調以人為本,應該說是最主動、最積極的預防方式。

當然,這絕非說中醫否認病毒的危害性,也不是說中醫不重視致病的外在原因。中醫的基本原則是,在關注內因與外因的同時,更關注內因與外因相互間的整體的、辨證的關係。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病毒面前,以人為本的真正含義。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中醫常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一個「虛」字,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功能不足;二是指全身的機能失調,經脈不暢,給疾病進入人體留下了可乘的空隙。所以《金匱要略》指出:「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為了做到身體不虛,也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 其一:使人的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功能旺盛,而且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的健康水平。
  • 其二:使一個人有較強的與天地(自然)相應的意識,使全身機能協調、氣血通暢,以增強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不給病邪入侵留下乘機而入的任何空隙。臨床中常常見到許多青壯年之人,染病之後很快出現一派「實熱盛極」的危重證候。就是因為他們雖然身體健壯,但是未病之前身體機能不協調、氣機不通暢,甚至陽氣亢旺、積熱太甚。一旦邪氣乘機而入,則呈現出:起病急、傳變快、病情重的態勢。

真正地理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並能做到正氣旺盛,不給邪氣可乘之機,則可以面對病毒,使其不得而入。因此,病毒是可怕的,但病毒也害怕人 —— 害怕「陰平陽秘」狀態的人。當然,不要把「天人相應」理解偏了。《黃帝內經.刺法論》有一段生動的對話,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道理。

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歧伯對曰:「不相染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清代著名外感病專家吳鞠通在其《溫病條辨.卷首》中,開宗明義地解釋了這一段對話,足見他對這一道理之重視了。

辨證論治 機圓法活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兩者的概念、範疇大不相同。在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中,尤其要做好優勢互補。

非典型肺炎鬧得全世界為之恐慌,一是致病因素不明,二是無特異性藥物治療。目前所用的病毒唑、類固醇以及國內一位專家所說的七種藥(阿奇黴素、鹽酸四環素、左氧氟沙星、多西環素、利福平、紅黴素、更昔洛韋)可抑制病原繁殖,都不是西醫理論意義上的特異性治療藥物,尚屬於探索性或者經驗性的用藥。當然,西醫的輸液療法、營養支援療法、各種對症療法以及急救搶救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中醫臨床上強調辨證論治。所謂辨證論治,準確地說即辨證以求因、求機,審因、審機而論治。進一步的具體解釋是:對疾病過程中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掌的證候,運用中醫的科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則獲知了決定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病因病機,然後針對病因病機確立治療原則,進而選出相應的方法、方劑、藥物以實施治療。所以中醫治病時,既重視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表現以求其病機的差異,更重視同一疾病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病程階段上的變化,以求其病機演變的特點。

在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治療上,要求找到一張包治百人的特效藥方,中醫認為不僅是不可取,而且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中醫從兩千五百年的《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把生物、心理、社會方面與醫學有關的諸多因素,從概念、範疇的基礎上,融合在同一個醫學體系了。同時,從《傷寒雜病論》到《溫病學》,從「六經辨證」到「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詳細記載了中醫外感病學從經驗醫學上升到理論科學階段後,不斷完善、發展的軌跡。所以一病一方、專方專藥不是中醫的本質特色。另一方面,非典型肺炎在不同人的不同病程階段,病毒和人體的邪正消長關係時時在不斷地變化。只有遵循中醫外感病學的理論原則,通過不斷變化的邪正消長關係,對其內在病因病機進行嚴格的鑒別,才能準確地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這種針對性治療,即以中醫臨床病機為根據的中醫意義上的特異性治療。所以,不論流行性感冒還是非典型肺炎,它們在同一時令發病,相互必有其共性,也必有各自的特殊性。只要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做到「天人相應前提下的個體化的具體治療」,就可以充分發揮出中醫的臨床優勢,取得《黃帝內經》中所講的「以平為期」的臨床療效。

辨證論防 以正禦邪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故對於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預防,也應當因人而異。儘管這一階段病情多為外寒內熱,在使用預防藥物時,亦當堅持辨證論防的原則。針對當前的氣候條件,結合這一時期人們身體容易出現積熱的傾向,僅從自我調節的角度,談一些養生常識。

  • 節飲食 —— 少吃膏梁厚味之品,不使體內積熱太過。
  • 慎起居 —— 注意勞逸適度,勿使正氣耗傷太多,或使陽氣煩勞太甚,但也要注意適度的體育活動。
  • 適寒溫 —— 注意氣候冷熱變化而隨時增減衣服,寒溫適度,尤其要重視居室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
  • 戒嗔怒 —— 保持平靜、愉悅的心理狀況。
  • 多飲水 —— 大量地飲水,以使體內的積濕留熱及時的排出體外。
  • 調二便 —— 必須保持大、小便通暢,勿使便秘,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自身新陳代謝的基本正常。
  • 勿溫補、宜清涼 —— 人參、鹿茸、黃蓍、當歸等溫補的中藥,固然有良好的補虛效果,但是人體之虛,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異。上述藥物皆為溫補之品,此時不宜。若自感體內燥熱,可多吃綠豆、白蘿蔔、雪梨、馬薺、蓮藕、冰糖等一些偏於清涼性的食品。
  • 遠病毒、勿染病 —— 採取必要的衛生防護措施,預防病毒入侵。

中醫防治這一場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思路,這裡姑且概括為三句話:天人相應、以人為本;知時求己,平調陰陽;辨證論治,以平為期。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