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 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

0
1340
views

中國傳統的三個重要節令,分別是春節、端午和中秋。在這三個節日中,最備受忽視的是端午節,因為大家都以為端午只是紀念幾千年前投汨羅江的屈原。其實端午能夠並列於傳統大節,是因為端午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

午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比屈原自殺還要早。屈原與白蛇精的故事,雖添了端午的傳奇色彩,卻使人忘了節日真正的意義。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在時序上正值春夏節氣交換之際,俗語有謂:「未吃五月糉,寒衣不敢送。」正是反映端午之後,氣候真正轉熱,各種毒物滋生,細菌進入活躍的繁殖期。在古代民間俗忌中,都認為這個五月是個「毒月」、「惡月」。而在五月五日這天,是九毒日之首,若不能好好防範,便很容易生病,因此在這天就有各種習俗,用來驅毒避邪。

五月五日端午節一早,民間必先行打掃清潔房間,然後點燃蒼朮,房間前後門上必須插上菖蒲、艾草、榕枝等,並掛上鍾馗像,驅鬼避邪。此外,全家必須飲雄黃酒,並且在小孩額頭前寫上「王」字,據說可以此防小孩長瘡毒,又會在屋子的角落或陰暗之處灑上雄黃酒,以防止蛇蠍等毒物的侵入。以上這些習俗,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科學根據,充滿古人智慧的,特別是雄黃的驅毒功效宏大。

《神農本草經》記載:雄黃主治寒熱、惡瘡、死肌、殺百蟲毒,自古以來,就被捕蛇業者視為謀生工具及防身聖藥,甚至更影響了中國最美麗的蛇妖「白娘子」的愛情命運,成為破壞其幸福生活的罪魁禍首,構成了一個最廣為流傳的人妖悲戀民間傳奇故事。

白娘子雄黃破家 

話說白娘子自與許仙成親後,一直恩恩愛愛,幸福異常,但白娘子仍然小心翼翼,提防露出破綻,但她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端午節的一場大劫。依據當時中國的習俗,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會飲雄黃酒驅毒辟邪,許仙自也不例外。端午節當日,也安排了雄黃酒應節,白娘子原是千年白蛇修煉而成,一見此命中剋星,即時心中大驚,然而卻找不到藉口推拒,唯有表面上力持鎮靜,希望憑自己的千年道行可以捱得過,可惜事與願違,雄黃酒一下,藥性即時發作,即使道行高深如白娘娘都承受不住,唯有詐病避入房中。許仙眼見嬌妻突然神色有變,心中不安,偷偷自窗外窺視,熟料白娘子蹤影全無,反而看見一條水桶厚闊的粗長白蛇,在睡房床上翻滾不休,經此一嚇,許仙當場氣絕昏迷。其後雖然因白娘娘及小青千辛萬苦求得仙藥,救回一命,但卻在許仙的心裡投下了沉重的陰影,總覺妻子非我族類,以至後來引出法海,造成水浸金山的慘劇,使夫妻恩愛毀於一旦。

從《白蛇傳》的故事可以看到雄黃驅毒的厲害,連千年蛇精白娘娘都抵受不住。然而,為何雄黃如此霸道?原來雄黃是一種毒性較重的藥物,若經火煅燒後,會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即為傳統所稱「砒霜」的主要成分,有劇毒,足以致命。即使雄黃酒本身,誤服或超量服用,也會引致中毒,上吐下瀉,嚴重者需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正因為雄黃酒毒性較重,所以對驅蟲治毒特別有功效,特別是治理疥癬、蟲毒咬傷的皮膚病,然而因其具有毒性,一般均為外敷、潤搽或燒煙薰,非有醫師指示,不宜亂用。經現代實驗證明,用艾葉、菖蒲、雄黃合劑,點煙薰二至四個小時以上,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並可消滅金黃葡萄菌、變形桿菌及綠膿桿菌。

雄黃小資料

別名:腰黃
來源: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二硫化二砷)。產於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
功用:外用研末調敷。內服應小心,宜極少量。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或過量服用,切忌火煅。陰虧血虛者及孕婦禁用。
中毒原因及症狀:誤服、煎服或超量服用,均會引致中毒。症狀包括有惡心、腹痛、腹瀉、嘔吐,重則尿血、血水便、發熱、煩躁,甚至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雄黃與雌黃

在礦物世界中,經常會有兩種以上的礦物共生在一起的現象。雄黃不是草藥,而是礦物,除雄黃外,還有雌黃,是一種含砷硫化物,猶如一對鴛鴦,經常被發現在同一個礦點中。古代常二黃分述,並云:「一生山之陰,一生山之陽。」陽氣未定者為雌,陽氣已足者為雄,相距五百年而結為石,造化有夫婦之道,故曰雌雄。雄黃為硫化砷,雌黃為三硫化二砷,其效用基本一致。現代臨床以用雄黃居多,雌黃較為少用。未經提煉的雄黃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呈深紅色或橙紅色。3

雄黃酒

端午節因為正值仲夏,氣溫漸高,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古時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的習俗。所謂雄黃酒,並非甚麼特製酒類,而是拿雄黃磨成粉,混在米酒中,便是雄黃酒。但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雄黃酒不宜內服,而且,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塗擦,慎防中毒。

以前的古人說飲雄黃酒,其實不一定是飲,而是把少量的雄黃酒塗於手臉上,或灑在床下和家中角落處,以驅蟲蟻而已。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