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的中风,其实是个中医病名,即是西医的脑血管意外,多见于长者,近年亦有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中风首重西医急救,在中医方面,则强调预防与节制,以防中风复发。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因起病急,变化快,症状多,似自然之风性,故古人称其为中风,或曰卒中。中风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它的通常表现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症。
形成原因
- 年迈体衰,脏腑虚损,气血亏虚,是中风发病的基础。
- 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水亏不能利之,阴虚阳实,卒倒无知。郁怒伤肝,肝阳暴亢,气大相煽,迫血上涌,中风因发。其他如忧思悲恐,皆可导致气机逆乱,而诱发中风。
-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酗酒无度,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而化痰,引动肝风。
- 劳逸失度,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或纵欲伤精,水亏于下,大旺于上,发为本病,或长期缺乏体力劳动,又坐嗜卧,气血运行不畅,亦可诱发中风。
- 风邪外袭,正气内虚,血脉挛急,气血不畅,或风邪夹热,入中络脉,耗伤血气,脉络闭阻,亦可发生中风。
中风发作前,病人多自觉有头晕、头痛、烦躁不安,一侧肢体麻木等先兆表现,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中风一旦发作,一般病情较重,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达到脑部损害的高峰,此时如病灶过大、继发症过多、治疗不及时,病人极易死亡。有患者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也有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复发率高。一个中风发作的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康复过程,1-5年内又重新发作的,叫中风复发。
多数5年内复发
由于中风的致病因素很多,很复杂,即使一个已经完全恢复的病人,也没有消除体内的致病因素,所以5年内再发的可能性达百分之20至百分之50,尤其以一年内复发率最高,主要是原发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控制,如高血压、高血脂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等,其次是饮食不节,情绪不稳,遭受重大精神刺激等。
在所有的中风复发病人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易复发,复发率可达5分之1至5分之2,而且离首次发作时间很近,可在半个月或一个半月左右;缺血性中风的复发率居中,占4分之1以下;脑出血的复发率在5分之1以下。
中风一般有急性发作期和后遗症两个阶段,对于发作期的中风,中医和西医各有不同的类型划分。
中医的划分有两种,一种是按病情的不同阶段,疾病的程度来划分;一种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来划分。今次主要谈论按疾病的轻重来划分的类型。
按疾病的轻重来划分,按照病邪的转变规律,经 —— 络 —— 腑 —— 脏的浅深顺序,分为中经络型及中脏腑型两种。具体的说,中经络型是病情较轻、病邪较浅,一般没有情志障碍,主要肌肤麻木、言语塞涩、口眼歪斜,甚者半身不遂。此型持续时间短,容易治疗,故是中风的早期症状,与临床上见的中风先兆部分轻微的缺血性脑症相似,治疗的关键就在此时。中脏腑型病情较重,有精神或意识障碍,除上述中经络症状外,还有睁目难闭又无所视,或复视,吞咽困难,口不能言,二便失禁或二便闭。当然治疗康复上就比较困难了。
预防为主
中风病最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以预防为主,至于它的后遗症期功能恢复缓慢,目前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的是西医急性抢救,当病情稳定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尤其是中医的针、艾灸、药物治疗,可行202
饮食以清淡为宜,对食物的营养要求是高蛋白、高维他命、高纤维素、低盐、低脂肪、低糖,如大豆制品、番茄、香菇、大蒜、洋葱、绿豆、海带、黑芝麻、山楂、生姜、芹菜、燕麦等。高糖饮食促进肥胖,高脂饮食促进动脉硬化,高盐饮食促进高血压,对恢复疾病不利,宜少食。
自我康复
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这句话对中风病人更加合适。对中风病人,急性期的抢救很关键,但多数侧重于保护生命,具危险期的时间很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和调养很快上升到主要位置,要想恢复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重新走向社会或有个自立、自助的幸福晚年,医生的治疗和病人自我配合的康复锻炼都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后者常常起著主导性的作用。
情绪变化大
一个人由健康、行动自如改变为瘫痪在床,事无巨细均需要人照料,会产生两种不安的情绪,有一部分病人平素总照顾别人的起居生活,现时转过来需要别人照顾,心情极为不安,易产生急躁情绪,这以女性为多。有一部分患者表现相反,总把自己的病想像得过于严重,过于依赖医生和家人,不能主动参与康复锻炼。上述的现象,前者可加重病情,有时会导致中风的复发;后者会延误最佳的康复时机,推迟功能的恢复。
总之,自我康复锻炼的重要问题是持之以恒,坚信自己能治好疾病,坚信自己能像未病前一样,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医生,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锻炼,一定能如愿以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