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曾有这样一段论述:「人之禀赋不同,而受病亦异,顾私己者,心肝病少;识大体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钟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肾病少;矜志节者,肺肾病多。病起在于七情,而五脏因之受损。」
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及其病理变化,这一观点,就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而证实。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个体心理特征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对某些疾病有易患倾向,从而构成那些疾病的发病基础,相对而言,那些影响疾病的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则成为外在的诱发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个体的心理特征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
使脏腑失调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
中医学很重视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尤其对这些因素影响于人体而致适应或不适应事件结局的情志更为关注。当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作用于个体后,首先引起的直接反应并不是躯体疾病,而是各种情绪反应,而且各种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刺激,对于人体仅是一种代表着不同含义的信号,并不会直接伤害人体,与躯体有直接联系的,是那些不同含义的信号所激发的情绪活动。当外在刺激因素消失后,往往被激起的情志活动效应未消失,仍持续对躯体发生作用。
中医正是注重类似这样的事实,而把情志因素作为发病中举足轻重的内因。因此,归类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这些情志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许多疾病的引发原因,若情志活动过强或过久,可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七情也是许多疾病伴有的症状,临床上许多疾病与情志有关。
七情
喜通常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志,它可使人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在生理上可使气运血和,有助于心气推动血脉运行。若因平素所奢望的厚欲终于实现,或积久委屈苦难一朝获释,或遭逢意外快事及喜庆团圆等,以致大喜,便可大喜过度而耗气。若心气涣散,心神失宁,便会出现时喜时泣,悲乐无常;若心神逆乱便可见喜极而大狂,初起之时,喜笑不休,心怡神荡,夜卧不宁,继则损伤心气心阳,出现自汗失眠,惊悸不安,脸色泛光白,语音低微等症状。若平素心阴虚者,喜之过激,会更耗心阴,阴虚火旺,便可出现盗汗、心烦、五心烦热等心火亢盛之象。若虚火上扰清窍,则可见耳鸣幻听,脸赤烦热,易怒善惊等。
怒动于心则肝应之,故怒伤肝。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肝气郁结逆乱。怒使气逆上行,血随气逆则出现脸部血脉充盈,脸红发热,气满胸中,两手握举,呼吸急促,周身烦热,发怒可抑制正常的思维活动,以致出现急躁激动,神思烦乱。若肝气郁结横逆则可见胸胁胀痛,胸脘满闷、纳呆、恶心呃逆,甚则肝气上逆可发为嗳气、呕吐、胸胁满闷或肝厥昏溃,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气逆化大则见有眩晕口苦,惊悸抽搐;若气郁痰凝,梗阻咽中则发为梅核气;若肝郁日久可变证丛生,如气滞血瘀诸症,又如肝郁化火,内伤阴血诸症。
忧愁过度,抑郁气机而影响脾肺。肺在志为忧,忧则气沉。忧的病变主要在于气沉,即沉郁或病塞而上下不通。肺主气,脾经也多气,若因忧而气闭塞不行,气机不畅便会伤肺,进而影响及脾,出现少气倦怠,腹胀胸闷,脉涩乃至其他气滞不宣之象。
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脾在志为思,思虑太过则气结于中,故倦怠少食,心主神明,因思虑过度而受到损害,血不养心,神失所守,故健忘怔忡,脾气虚,运化功能减弱,不得散精于四肢,故嗜卧,消瘦,由于中气失其所运,故脉沉结。
悲则悲伤悲哀,悲时发声为哭,或见有忧愁太息者,均为气消的表现。悲动心则肺应之,故悲可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悲与忧思关系密切,悲者大多伴有忧思,所以悲时也可出现脾的运化功能减弱的情况。悲伤过度,初则精神不振,凝思懒言,淡漠消沉,不思饮食,胃脘满闷;继则伤及脾肺之气,出现自汗性寒,喘乏少气,饮食不化,肠鸣腹泻等。若素体阴虚,又悲伤过度者,可伤及肺阴,出现口燥咽干,干咳少痰,声音嘶哑不出,潮热盗汗等,若悲伤,忧思伤及脾,使脾气下陷,则可出现脱肛,甚者清阳不升而发昏厥,或崩漏下血,若肺脾久虚不复则五脏不足,元气大亏。
恐为肾志,恐动于心则肾应之。肾为作强之官,恐怖时气机收引手下焦,则胸中空虚,心无所主,畏惧不安,惕惕然如人之将捕。血随气下,气不津而见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过激之恐,初则下腹胀满,甚则二便失禁,精神恍惚,继而气下泄而肾气伤,肾虚情关不固而滑精阳痿,或宫冷带下,若持续日久或伤之过重,亦可导致肾阴肾阳俱虚及肾精亏损。
惊者为自不知,恐者自知。指明惊与心神受到外界突然的、意外的、较强烈的刺激有关,如遭遇非常之事,目睹异常之物,耳闻异常之声,乍临非常之境,均可突然受惊。受惊之后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惊是暂时的情志波动,如气机平定则惊也可平,但若未及时平定则亦可成恐,故惊恐多并提,心胆气虚是惊恐致病的前提,若心胆之气强盛,则虽突遇险恶亦能保持镇静,不致惊骇;若心胆气虚,则遇惊气机逆乱,甚则内伤心胆。《内经》有「胆者,中正之首,决断出焉」,「决断」多表现为自制力和自知力,心胆气虚严重时,这些方面均存在障碍,再加猝惊气乱,便极易出现心惊神摇,或发为猝然昏厥,僵仆倒地,或夜卧则惊。若怀孕期间受到惊骇,气上逆而不下,精气积聚而不散,便可致胎堕早产。小儿脏腑娇嫩,神气尚弱,最易受惊,惊则肝胆气夺,胆战心惊,甚则发生惊搐。公元223年,三国时期,古人就提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就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了。
常保正气以养生
中医极为重视养生,就养生的要义有二点:一是保养正气,二是防御外邪。保养正气可延年益寿,防御外邪可预防疾病。
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医生最直接的作用和首要的目的。现代对于心理健康,尚未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分析一下不同学者的见解,可以知道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两大方面,即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以及触动从事社会工作的创造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