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藥劑業(Part 5)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醫院藥劑師學會認為藥物教育應由市民開始才可有效預防錯誤用藥,學會成立之後積極推行藥物公眾教育,更希望可系統化藥物教育工作,藥物教育資源中心便是在這個前提下產生。
醫院藥劑師學會認為藥物教育應由市民開始才可有效預防錯誤用藥,學會成立之後積極推行藥物公眾教育,更希望可系統化藥物教育工作,藥物教育資源中心便是在這個前提下產生。
香港的藥劑學會因不同目標成立,因環境變化及各自不同的專業範疇衍生,三會之間的直接競爭並不明顯,多是政策立場有異而生矛盾,所以多年來三個學會之間常有合作,其中以推動業界教育及藥劑學術年會最為著力。
根據「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的資料,1987年成立的時候有九名創辦人,創會會長為何啟偉,其後凌浩明與吳劍華也曾走馬上任。訪問特別找來凌浩明,只因他是學會中事事都問「為甚麼」的「Mr. Why」。
藥劑界有部「天書」,叫做國際藥典,就是記錄藥品的標準、規格的法典,通常由世界衛生組織編訂,具有絕對公信力,有點像學生用的字典。在藥劑界有個人,外號為「會走路的藥典」,藥物知識有幾深厚可想而知,這人就是劉國勳。
繼元祖級的香港藥學會及類如工會性質的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之後,隨著人口的增長,70-80年代間,香港的醫院漸次增加,醫院的藥劑事務日多,催生了第三個藥劑專業組織 ──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劑是一個專業,專業可以有洋洋萬字很學術的解釋,用簡單概括的說法,就是在被監管下發揮一技之長。藥劑師具備的「一技之長」就是藥物管理和使用。
到底社區藥劑師又如何看待這個專業?
人多或許真的好辦事,但人多了自然意見多,分歧也多,不同的藥劑師服務於不同機構,當年參與香港藥學會的藥劑師背景逐漸複雜而多樣,有些成員開始覺得學會不能代表他們爭取利益,遂有另組學會的念頭,也是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出現的主要原因。
時間巨輪一步一步前進,香港藥劑事業從戰前到現代經歷著無數變化,藥廠由山寨廠進入GMP,藥房由騎樓底進駐高級商場,藥劑師從不被看重的「執藥」走到專業,更由三五成群聯誼會變成有組織有話語權的團體。
香港的藥劑業由19世紀只得寥寥數人至現今二千多人,這些擁有著相同工種相同專業的人自然會不自覺地聚在一起,開始時可能只是交換工作資訊,聯絡感情,漸次會發展至如學會團體或工會組織。
原是藥劑師的梁國強在八十年初做著悠閒的配藥工作,卻毅然脫下藥劑師的白袍,跑上前線做銷售員。從跨國藥廠在香港的萌芽時代開始,由藥物銷售蛻變至疾病管理,至今已過三十年……
香港的五十年代,是一個貧窮的年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也是個充滿機會空間的年代。醫藥事業的發展,除了有來自上海的西藥廠和兩廣的中藥廠外,跨國大藥廠亦已經悄然進駐。
香港的西藥歷史,始於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最早期的西藥由英國運港,後來則由香港醫院自行配製,隨著西藥普及化,國際大藥廠進駐,令香港西藥業發展出醫院製藥以外的面貌。
香港是一個依附在中國大陸南面邊陲的小小漁港,百年之間竟成為全球人口數一數二長壽的地區,優秀的醫藥根基是舉足輕重的原因。香港藥劑業 ── 點滴說當年的第四部分要說的就香港製藥業的歷史。
除了政府醫院,香港醫療服務的中流砥柱還有私營醫院。政府醫院一般以量取勝,私院則以質見優,上幾期透過剛退下火線的政府高級藥劑師蔣秀珠了解了政府醫院藥物服務的蛻變,今期我們透過另一位藥劑師黃騏透視一下現下私營醫院藥房最新的「電子化」情況。
科技結合生活,在今日世代已是慣常,但在八十年代電腦事業初萌芽期,電腦科技與人類生活仍存在由中國到美國的距離時,誰會想到把電腦融入生活,或是,融入配藥流程?
1991年醫管局成立,在首任醫管局執行總監楊永強醫生帶領下,以革新的醫院管理方式使公共醫療服務模式起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管理團隊的努力使服務水平和工作環境迅速改善。
在公立醫院工作了30多年,自問為香港藥劑服務付出了一點力,尤其在公立醫院的電腦系統,無論設計或引用及推動,所以決定在記憶範圍裡,把自己點滴的汗馬功勞記錄下來,冀望後來者在了解藥劑服務發展演變過程時能夠找到前人在藥劑歷史上所留下的步步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