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太与丈夫早早于港岛区置业,两个女儿年满十八岁时更陆续替她们排队轮候公屋,问郑太为甚么这么早便替女儿排队等公屋,她说,这是最低成本的置业方法。先排队,再申请绿表资格证明书,然后申请居屋,买了居屋等如自己资产。据郑太的理论,排队轮公屋等如政府津贴买楼,何乐而不为?
政府提供这种阶梯式置业方程式确令不少「有志置业」人士趋之若鹜,再加上有土斯有财的观念,毋怪乎公屋轮候册上长长人龙,而每次拣居屋都见争崩头。
香港人由六零年代每对男女生五六个到现在每对男女最多生一个两个(甚至不婚不育),理论上应该是大把公屋等人住才对,可惜好死不死来了一大堆同胞和非同胞,这些新力军通常都有惊人生产力,每个家庭的孩子少说三几个(这种生产力香港人莫可能及),而房署编配入住公屋的重要条件有四个大字 —— 核心家庭。故此,虽然大家都对政府津贴买楼的政策心弦向往,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个个去排队,机会最大的当然是核心的内围而不是核心外围。所以,如果想成功,还得先生下一儿半女,再找区议员帮忙,才有机会抢滩。
香港房屋一向是头号难题,而最最最差的是房屋政策一直混乱不公平,层出不穷的「津贴」部分市民上车买楼,结果是楼市升被没有得到津贴的人骂,楼市跌时则得到津贴的人也骂。新政府点搞?既然大家等「屋」使,不如就大方到底,如港大建议填平船湾淡水湖,外加填平万宜水库,再填九龙湾和维多利亚港(没有维多利亚,政治绝对正确),香港人一人一间,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说回郑太太的两个女儿,排队多年后,大女儿去了澳洲工作,准备移民;小女儿则为某大公司高层,两人都无意于小小公屋。但郑太太却非常遗憾地说,打工赚得几何,浪费了两个买楼发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