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醫療資源
香港急症室及公營醫療收費是否太過便宜,便宜到令不少人濫用?事實上醫療浪費不單急症室,其他如藥物、檢查等等,都存在不少問題,加價只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如何堵塞漏洞,醫管局高層的袞袞諸公,還須多用點腦筋。
陳嬸嬸75歲,三高中有兩高,每三或四個月到政府診所覆診取藥,大約是每年抽血驗一次膽固醇與肝腎功能,同時也在某政府醫院心臟科覆診。今年一月,心臟科覆診時抽了一次血,然而,經常覆診的政府診所亦安排她在二月抽血。嬸嬸的家人有那麼一點普通醫療常識,發現兩次抽血都是要求病人空腹,且檢查項目亦大致相同,一個慢性老年科病人的血液似乎沒道理在一個月之間有太大變化,於是打電話到診所詢問,是否可以用一月醫院抽血的報告作參考而不必再次抽血(實在沒必要要長者多捱一針)?
對接電話的小姐姐說明情況後,答覆是:她不能決定!
家人說:OK,那找個能夠決定的人回覆吧!
那小姐姐問:婆婆抽血那天沒空嗎?(言下之意,就是來抽血就好,何必問?)
家人沒好氣:不是沒空,是沒必要!
後來終於有個自稱「姑娘」的人回覆,說:「病人有權不來抽血,但是否接受醫院的檢查報告,要看醫生的決定。」
雖然有「醫健通」,莫非他們內部是不通的?!
另一個病例是一個需要做電腦掃描的病人。
看診時,醫生說可以在政府醫院排期檢查,也可以轉介至私營醫療機構,病人即時同意轉介,一星期後已經完成並取得報告及已遞交醫管局並已預約了覆診時間。然而,醫管局忽然寄來信件,請病人在三個月後某天某時到醫院接受檢查。
病人不敢肯定這個檢查是不是重複了那個檢查?還是醫生看完報告後認為需要再做另一檢查?要檢查那麼多次,是不是病情很嚴重?為了搞清楚,病人打電話到醫管局查詢,過五關斬六將費盡一番唇舌後終於知道這個檢查就是那個檢查。如果病人不問,到時又傻呼呼的做相同檢查,何嘗不是浪費!
其實當病人的檢查報告已經遞交醫管局,相同的檢查安排就應該被註銷,不是說醫院內聯網有AI功能嗎?
以上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數的病人都搞不清楚自己要做甚麼檢查及不同檢查的原因,病人一般是高齡的哥哥姐姐,不一定能理解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或正電子掃描,甚至是驗血的意義。儘管我們常說病人有責任了解自己的病況,但實際上,不是每個病人都有「能力」理解醫生的用語,畢竟診症時間那麼短,醫學詞彙又那麼艱澀!
傷風感冒,意外跌傷扭傷是最常見病,但是傷風感冒會不會併發肺炎?跌傷扭傷會不會嚴重骨折?這是病人最常擔心的事。所以都是先到急症室,由醫生決定!其實,如果你無法判斷自己或家人的病況而需要醫生處理,不一定要到急症室,普通科醫生都能給予意見。
對於急症室的加價,我們倒是十分支持。畢竟急症室最主要的服務是「急症」,例如意外、交通事故、中風、心臟病發,又或是三更半夜找不到醫生處理的突發病況。當成本增加之後,最起碼可減少那些為求「醫生紙」取病假動不動Call白車入急症室的假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