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張思明
Posts by Donna Poon:


血漿EB病毒DNA提升鼻咽癌風險預測準確度
中大醫學院團隊透過次世代DNA測序技術,成功識別鼻咽癌癌細胞釋放的血漿EB病毒DNA分子特徵,可更準確分辨出患鼻咽癌的高風險人士。研究已於醫學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發表。

守護腎臟的未來
自2006年起,國際腎臟病學會和國際腎臟基金聯盟將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旨在提高人們對腎臟重要性及風險因素的認識,從而促進對於預防慢性腎臟病的意識。本文將會討論三種常見腎臟疾病以及如何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維持腎臟的健康。


新藥減鼻息肉發炎
根據最近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並於3月初在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世界過敏組織聯合大會上公布的一項藥物試驗結果顯示,生物製劑Tezepelumab可降低患者鼻息肉的嚴重程度、手術需求和抗炎類固醇的使用。


20%香港中小學生超重
肥胖問題及其相關疾病已對港人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影響遍及兒童至成人。香港肥胖學會及香港亞洲肝炎會共同呼籲,市民應從小做好體重管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改善整體健康,以避免肥胖引起一系列「共病」。

糖尿藥減脂多於減肌肉
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透過基因研究,證實糖尿藥GLP-1受體促效劑主要以減體脂而非肌肉流失來減輕體重,有關研究已發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港大發現大腦神經發育症致病基因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聯同國際遺傳學科研學者以多組學分析展開全球性研究,發現一種新的罕見病致病基因 —— DDX39B。研究顯示先進多組學技術在破解病因不明罕見病方面的巨大潛力,有助未來診斷、預防和制定治療策略。
膽固醇藥物或影響睡眠
儘管我們都努力控制飲食和勤加運動以控制膽固醇水平在健康範圍內,但隨著年齡增長,膽固醇水平總是節節上升。這是由於身體的新陳代謝在40歲後開始減慢,不僅意味著我們的體重會增加,更意味著體內膽固醇亦會增加。
誰的錯?
台灣一位知名藝人在日本旅遊期間染病離世,消息相當哄動。事件令我們關注是其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至敗血症,而病人是流感死亡率較低的年輕群組(48歲),台灣很多傳媒都把責任歸咎於日本醫療救治不及時!
注意流感危險症狀
香港人常把傷風感冒和流感混淆,但凡出現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的不適,輕微稱作「傷風」,嚴重稱為「感冒」。然而,傷風其實就是普通感冒,只是普通感冒不等同流感(流行性感冒)。
過度消毒增過敏症風險
有研究指,新冠期間出生的嬰兒患上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與學者提出的「衛生假說」理論:「兒童在成長初期缺乏接觸特定微生物會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或會增加患上多種過敏症或免疫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