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新藥緩解糖尿病
一般人都有個錯覺,以為糖尿病是因為吃糖太多之故,這是一個謬誤,其實凡有糖尿病傾向的人,在長期進食過多糖分時,才會較易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易發生在年紀大及過胖的人身上,香港人生活富裕,高熱量及高膽固醇類食物吃得多,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因糖尿而引致冠心病、腦中風或腎衰竭的,更不計其數。
一般人都有個錯覺,以為糖尿病是因為吃糖太多之故,這是一個謬誤,其實凡有糖尿病傾向的人,在長期進食過多糖分時,才會較易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易發生在年紀大及過胖的人身上,香港人生活富裕,高熱量及高膽固醇類食物吃得多,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因糖尿而引致冠心病、腦中風或腎衰竭的,更不計其數。
世界各地都開始以科研態度研究植物藥用價值,但是香港的中醫藥依然良莠不齊,混水摸魚的中醫及錯誤用中藥的例子為數不少,香港除了中醫師需要考試制度化之外,藥材進口商及藥店工作人員亦亟需規範化……
杏仁,亦即杏的核仁,有南杏與北杏之分,香港統稱為南北杏。而在中醫處方應用上,則以北杏為多,即醫生寫杏仁,應配北杏,除了寫明南杏,才用南杏。但在香港中醫處方上,經常混為一味,這是一個錯誤。
有人說,甚麼「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他們說的都不過是自己的個人主觀意見,甚至有時還比不上電台節目「十八樓C座」中角色的見解,根本不足為鑑。的確,不少「專家」,包括開業的、教學的,或是傳媒做節目的,他們的意見雖然可以影響大多一般常識的人,卻不能逃過真正的有識之士。
迷信並不簡單地存在於中國人的社會,更存在於所有人的心裡。無論科學幾昌明進步,亦不能抹去迷信心理。大抵是因為人對於失意與希求都會訴諸於求神庇佑。
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輔導服務主任蔡志強為大家解釋心理與迷信的關係時,把迷信形容為一帖心理止痛藥。
陳小明是一個快樂的八歲小男孩,父母均是身體健康的正常人,身高正常。自陳小明出生後,他的父母經常都懷疑兒子的身體有點問題,雖然他很活潑,智力亦正常,但父母都覺得他的四肢比其他小朋友短,以致他的身高一直都很矮小。
有人說感冒是不治之症,雖然有點誇張,卻也沒有太偏離事實。感冒病毒是不能以藥物治療的。既然不可醫,預防流感便成了應付流感的最佳板斧。
預防流行性感冒,除了增強抵抗力外,注射流感疫苗也是一個上佳的方法,對於上了年紀的長者及長期病患病,防疫更為重要。
我們一向都有個誤會,以為傷風不同於感冒,其實傷風就是感冒,而感冒(Cold)卻有異於流行性感冒(Flu)。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這兩個醫學名詞在字面上只差了「流行性」,有時會令人難以分辨究竟是患了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
本港自殺個案飆升,尋死的原因不一,有些因經濟不景以致失業欠債,有些則不堪讀書或工作壓力,也有因病或感情破裂而了斷生命。是現代人性格脆弱,還是傳媒大肆報道,令失意的人選擇尋死作為唯一出路呢?若他們當中有抑鬱病患者並能及早求醫,結果是否會改寫?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項統計顯示,2020年,世界首10種令人不愉快、生活質素下降、工作能力降低的病症,其中5種將會是精神病,而重性抑鬱症更會高踞第2位。患了抑鬱症的病人會無心工作,令生產力下降,對社會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