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容易斷錯症?

0
4502
views

急症室的故事經常成為電影電視的題材,原因是每天輪流在急症室「上映」的事故多而且變化大,急症室中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把病人轉危為安的工作亦充滿吸引大眾眼球的魔力,但現實的急症室中所充滿的卻是 —— 壓力。

症室是很多病人進入醫院的第一站,急症室醫生亦很可能是病人第一個接觸的醫院醫生。與其他醫科相比,急症室醫生的工作不可能最賺錢,也不能贏得最多病人的感激和掌聲,卻可說是最具壓力之一。

斷症時間少

急症科醫生蕭粵中說急症室工作的壓力大,原因是斷症的時間相當少。

「急症診斷可給予醫生的時間很少,尤其一些非常緊急送院的個案,根本不能與醫院病房可替病人慢慢做檢查抽絲剝繭找病因相比。急症室醫生必須在很短時間及有限的檢查參考下替病人斷症,憑臨床判斷病人的緊急性或病情會否持續轉壞,是否需要住院,又或是轉介之類。當然,有時候真的未必絕對準確。」

香港急症室醫生流失是眾多政府醫生流失的重災區,除了因為工作壓力大,蕭粵中醫生認為,可能是急症室的工作對比其他醫科對新入職的醫生來說不夠吸引,所以新入職的醫生少,離開的醫生多,造成急症室醫生緊絀。

「做急症室醫生挑戰性大,而且需不分晝夜輪更工作,很多時候一個星期會有幾晚當夜班,對有家庭的女醫生來說影響較大,亦影響個人的生活社交,再加上現時醫科生多了女性,即是較多女醫生入職,相對減少了急症室醫生的供應。」

為甚麼會分錯流?

急症室最常被詬病的是分流制度。分流制度分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五類,除了等候時間長之外,最大問題是常有「分錯流」,就是明明是危殆卻分到去緊急,甚至非緊急,延誤了急救時間。

「急症室分流制度是希望通過一個被認可的既定程序將病人分類,但是制度始終難以十全十美,只能說現時的制度是希望做到最好,漏網之魚實在難免,所以分流站的醫護人員在為病人分流之後會囑咐病人,如在等待期間病況有轉變,必須立即通知在場的醫護人員。」

病人在看罷急症室醫生回家後病情急轉直下死亡,又或是急症室醫生不能在病人求診時覺察病人潛在的疾病而致失救等等新聞時有所聞,究竟是急症室醫生忙中有錯,還是分流制度錯誤,使醫生低估了病人的嚴重性?

蕭粵中醫生說:「相信造成不幸的原因很多,分流制度並不完美,只是幫病人做一些簡單的初部診斷,然後編配見醫生的先後次序,若是病人的病徵不明顯,或會混淆了分流站醫護人員的判斷。舉例說,有些病人心臟病發,但是卻沒心臟病發的病徵,在問症時,病人沒說有心痛,只說有胃脹,如果分流時脈搏及血壓正常的話,很可能會編在第四類(次緊急),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

醫生也可能錯

蕭醫生說,就算是醫生,面對有些病徵不明顯的疾病亦不容易判斷,其中被投訴最多的是盲腸炎(闌尾炎)。盲腸在我們身體腹部的右下方,但是盲腸炎在最初期發病時或病人感到不適時,很多時都不是右下方感到疼痛,盲腸炎的初期症狀與腸胃炎非常相似,就是會有肚瀉、肚中央絞痛,至病情較嚴重,炎症刺激腹膜才會出現腹部右下方疼痛,所以如果在盲腸炎的早期見醫生,醫生聽完病人所說的病徵後,很容易會判斷病人患的是腸胃炎。醫生畢竟是靠病人的病徵來斷症,如果病徵不明顯,又或是病人詮釋不清楚,有機會造成誤診。

「現時香港急症室的醫生人手不足,而求診的病人卻愈來愈多,醫生所能給予每個病人的診症時間便更少,斷症的準確度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亦構成了急症室醫生更大的壓力。」

出血不是分流的指標

有病人開玩笑的說,進急症室最好見血,分流站的人見到病人流血通常都會「緊張一點」,會列為緊急類。不過,蕭醫生說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分流站最主要看的是病人的維生指數來判斷病人有沒有即時危險。當然,嚴重出血會編為緊急類,但若是經初步治理,包紮後已可止血的,亦不會當成危急類。所以出血一定會優先見醫生之說並不是絕對。」
  
急症室服務是為真正急需的病人而設,所以分流亦以危殆及危急的病人優先,病情如非緊急或是有其他醫療系統可供選擇時,不應濫用急症室服務。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