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統計,2015年香港男女合計的10大常見癌症中,胃癌的發病數字排第6位。
大部分患者早期不會出現明顯症狀,或只會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症狀,與胃炎、胃潰瘍等慢性胃病症狀相似,易被忽略;中晚期則可出現上腹部疼痛、進食後肚脹、持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急速消瘦、疲憊、幽門梗阻、消化道出血、嘔吐,有時甚至吐血等症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等疾病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增加患上胃癌的危險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及飲食因素。
可幸的是,如能及早發現,早期胃癌可有9成以上治愈率。在胃癌出現及發展過程中,胃黏膜上皮可發現胃癌前期病變狀態(包括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如果能在癌前病變出現時(可透過胃鏡活檢等方法發現)及早進行治療,改善癌前病變狀態,有助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
胃癌屬於中醫學的「伏梁」、「積聚」、「胃脘痛」、「噎塞」、「胃反」等範疇。胃癌的中醫病因主要有:
- 飲食不節或不潔
- 情志不暢導致肝氣犯胃
- 感受外邪
以上三者皆可令胃腑損傷,導致胃氣失於和降,脾運不暢,令脾胃功能失調,食物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及吸收;結果食物精微不化,水濕不運,日久出現氣滯食積、濕阻痰結、熱毒血瘀,交結於胃,日久積聚而成腫塊,變為胃癌。
對於防治胃癌前期病變,中醫可使用中藥預防,改善部分患者的癌前病變狀態,達致中醫「治未病」的治療目的。在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下,臨床中除了以健脾理氣、導滯化濕為治法外,亦重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之法。目的是增強胃壁的防禦及復修功能,治療胃病(如慢性胃炎)。常用中藥包括黃耆、黨參、白朮、薏苡仁、黃連、蒲公英、梔子、砂仁、半枝蓮、丹參、白花蛇舌草、敗醬草、地龍、莪術、三七等。
個案
黃先生,58歲,近兩月常飯後感胃脹滿不適,間中噯氣,反酸,大便偏爛,夜眠不佳。於兩星期前胃鏡檢查,表示患有中度慢性胃炎並部分腺體輕度腸上皮化生。現症:胃口不佳,飯後感胃脹滿不適,間中噯氣,無反酸,口乾,疲倦,大便1日2次偏爛,夜眠不佳,舌微暗紅,苔白略厚,脈弦細。
辨證:脾胃氣虛夾濕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和胃、活血通絡。
方藥:炒白朮20g、懷山藥15g、炒白扁豆12g、茯神12g、太子參15g、黨參12g、炒薏苡仁20g、白花蛇舌草15g、炙甘草6g、丹參10g、三七4g。
方藥中的白朮、山藥、扁豆、太子參、黨參、薏苡仁及甘草健脾益氣化濕,茯神有健脾利水、寧心安神之用,白花蛇舌草、丹參及三七可清熱化瘀解毒、活血通絡。在方藥治療的同時,還應配合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情緒調攝、運動鍛鍊等以加強康復進度。
以下介紹湯劑,胃癌前期病變者可作參考。
材料:黨參(切段)12g、生薏苡仁20g、無花果2枚(切小塊)、白朮9g、茯苓9g、三七3g、陳皮5g。
做法:將材料洗淨後,以4-5碗水煎剩至約1碗,溫服。
作用:保益脾胃、清熱化瘀,有助改善胃癌前期病變狀態。3
編按:中醫治療講求因病制宜,湯方必須由註冊中醫師因人因病處方,治療藥物不適用於保健,讀者用藥必須諮詢註冊中醫師。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網頁:www.yanchai.org.hk中醫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