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慢性肌腱炎 —— 中醫理論與治療(下)

0
8546
views

關於中醫對慢性肌腱炎的治療,很多人認為最有效是針灸,雖然針灸是治療的部分,但適當的休息與調護亦很重要。

 

性肌腱炎有多種治療方法,中西醫及物理治療等等皆有成效:

  1. 休息:適當的休息是炎症恢復的重要條件,避免重複傷及患部。
  2. 中醫治療:主要以中藥及針灸治療。
  3. 物理治療
  4. 局部類固醇注射
  5. 使用保護器具 —— 加壓及固定,可使患部得到休息與減輕壓力,使肌腱在良好的環境下愈合。
  6. 體外震波治療 —— 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新治療方式,針對慢性疼痛給予高能量震波,促使微血管增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的功能,使症狀獲得紓緩。

中醫對慢性肌腱炎的認識

病名

慢性肌腱炎在中醫角度屬「筋痺」範疇。筋痺,病在筋,是以筋急拘攣、抽掣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為主要症狀的病症。筋痺之名,始見於《黃帝內經》,書中對其病因病機、臨床症狀及治療原則有較系統的闡述。

病因病機

筋痺的致病原因較為複雜,中醫認為外因與內因兩大因素相關:其外因大多為嚴冬涉水,久居濕地,負重遠行,致風寒濕熱之邪侵襲筋脈;其內因為稟賦不足,久病體弱,或其他痺病日久,遷延不愈,導致正氣不足。內外合犯,致使筋脈阻滯,氣血運行受阻,筋脈不利,而成筋痺。總的病機是正虛邪侵,氣血痺阻,筋脈失養。

辨證治療

寒濕阻滯證

症狀:患肢抽掣疼痛,痠脹沉重,抬舉困難,遇陰雨天加劇,得暖則舒,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或弦。以患肢掣痛,痠脹沉困,抬舉困難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溫經散寒,祛濕舒筋通絡。
方藥:獨活散加減。
材料:羌活10g、獨活15g、防己10g、木瓜10g、薏苡仁10g、川草烏5g(先煎)、桂枝9g、炙麻黃6g、五加皮9g、伸筋草15g、桑枝10g、甘草10g。

濕熱蘊結證

症狀:肢體沿經脈走行方向掣痛脹痛或灼痛,遇熱痛甚,伴見胸脅苦滿、口苦咽乾、面色灰垢或萎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以肢體掣痛、脹痛、灼痛,遇熱痛甚,口苦咽乾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方藥:宣痺湯加減
材料:防己15g、杏仁10g、滑石15g、連翹10g、梔子10g、薏苡仁15g、半夏10g、蠶沙l0g、赤小豆10g、伸筋草20g、甘草6g。

瘀血痺阻證

症狀:肢體疼痛如錐刺,固定不移,痛不可按,局部寒熱不明顯,面色晦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舌苔白、脈沉澀或細弦。以肢體刺痛拒按、固定不移、面色晦滯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材料:桃仁10g、紅花l0g、當歸l0g、生地20g、川芎12g、乳香5g、沒藥5g、元胡10g、地龍10g。

肝腎虧虛證

症狀:筋痺日久不愈,反覆發作,隱隱作痛,筋脈屈伸不利,步履艱難,肌肉消瘦,肢體無力,伴見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以肢體屈伸不利、隱隱作痛、消瘦無力、頭暈耳鳴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補益肝腎,舒筋通絡。
方藥:老寒腿方加減《婁多峰論治痺病精華》
材料:蒸首烏、熟地、桑寄生各20g,獨活、狗脊、當歸、丹參、雞血藤各15g,木瓜及川牛膝各10g。

針灸療法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針灸具有鎮痛和抗炎的作用。故針刺有利於慢性肌腱炎的康復。施針時會按照不同的發病部位,選取合適的穴位或痛點進針。以下簡單介紹一些常用穴︰

  • 肩部︰肩髎、肩髃
  • 肘部︰曲池、天井
  • 腕部︰外關、陽池
  • 膝部︰犢鼻、鶴頂
  • 踝部︰丘墟、申脈

患者的調護

  1. 平時可以輕柔按摩病患處
  2. 減輕傷處的負擔。不要做影響病患處愈合的動作。
  3. 未受傷部位的訓練不宜過量,避免因為這些負擔過重而引起新的部位受傷。
  4. 注意平時的飲食:宜吃木瓜、海帶、花生、杏仁等食物,有助於慢性肌腱炎的康復。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相關文章:認識慢性肌腱炎 —— 中醫理論與治療(上)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