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瑜伽與中醫

0
4537
views

瑜伽是古印度的運動,近幾年大行其道,透過身體屈伸及蜷曲等動作,並配合呼吸調息,有助改善身體的毛病,與此同時有助心靈的健康。

醫學是基於道家的思想,以陰陽五行立論,所謂天地萬物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為五行。許多傳統智慧的修行,如瑜伽、太極、氣功等,都是強化「氣」的訓練,以使身心更具活力。

《陰陽應象大論》中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陰陽相互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就好像環形的太極圖上,分為黑白色,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相互緊抱,如環無端。

結合陰陽的瑜伽

所謂「內觀瑜伽」,就是結合了「陰」和「陽」兩個層面,「陰」的特性是幽暗、沉澱、向下及收斂的,故「陰」瑜伽的動作上是緩慢地,每個動作都靜止一段時間配合緩慢細長的呼吸,感受氣的運動並鍛鍊人的耐力,而且著重於接近身體中心的組織鍛鍊,骨骼和連結骨骼的組織,因此被形容為「陰」組織。「陽」的特性是光明、活潑、向上及生發的,故「陽」瑜伽的修習主要在於強化和拉長肌肉,同時增進器官、骨頭、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健康,在進行「陰」和「陽」瑜伽的修習時,彼此會互為影響,組織之間會互相牽動,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就是這個道理。

內觀瑜伽強調「氣」的運動,而運行的通道就是人體的經絡,人體主要經絡幹道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及任督二脈,分屬陰陽,而陰經和陽經互交,臟和腑相合,肺和大腸,心和小腸,脾和胃,肝和膽,腎和膀胱,兩兩相靠,互為表裡,臟為陰屬裡,腑為陽屬表。

五臟六腑互為表裡

肺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 下絡大腸;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肺和大腸的病多表現為咳嗽,喘逆,大便不通。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可影響肺的肅降,產生胸悶,咳喘等症狀;若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大腸,可見大便不通,大便秘結等問題。

心主血脈,心主神明;小腸分清泌濁,具有化物的功能。若心經有火熱,可下移至小腸,產生尿少,尿赤,尿痛;若小腸有熱,可循經上炎於心,表現為心煩,舌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受納,胃主降。脾氣升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糟粕得以下行。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則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可出現食少、嘔吐、惡心、脘腹脹滿等症。

肝主疏泄,膽氣以通降為順,膽附於肝,與肝相表裡,膽起源於肝,膽液為肝之餘氣,所以肝膽有著密切的關係,膽病可及肝,肝病可及膽,可謂肝膽同病,其病變包括黃疸、肋痛、膽脹等。

腎藏精,腎主水,為先天之本;膀胱為州都之官,負責水液的貯藏和排尿。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的排泄必須經過腎的氣化作用,若腎氣固攝和氣化功能失常,則膀胱開闔失權,可出現癃閉,尿頻,小便失禁等情況。

我們修習瑜珈的時候知道自己哪個臟腑不足,可以加強鍛鍊其不足,以取得身體臟腑平衡。十二經絡的走向上大致上分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修習、身體外側和內側的修習,這樣可有利於我們鍛鍊。上半身以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為主,下半身是以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為主;身體外側以陽經為主,身體內側以陰經為主;手三陰經是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頭;經絡之間互為交疊,所以修習時都是難以截然劃分。我們在修習時重點就要注意以呼吸加強專注力,讓思想較易於沉澱,務求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而來之。3

編按:

內觀瑜伽乃結合了傳統瑜伽、中醫的經絡理論,以及佛教的禪修觀念,運用陰(被動)和陽(動能)瑜伽的姿勢,設計出一系列可以強化器官、肌肉、關節、韌帶和心靈的瑜伽練習。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