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種類  

0
13234
views

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

疹特徵為多形性皮疹,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容易復發,易形成慢性。濕疹屬常見皮膚病之一,佔所有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約58.53%。香港濕疹發病率是20.1%,內地發病率最高是廣州18.3%。濕疹是多種皮炎的統稱,亦有學者指出濕疹發病率約佔皮膚病的25%。國外調查研究表示眾類型的濕疹發病率達1.8%,其中遺傳性過敏性濕疹為0. 7%,錢幣型濕疹和汗皰型濕疹分別為0. 2%。至於美國,則有10%的嬰兒幼兒和3%的人群發生遺傳性過敏性濕疹,也稱為異位性皮炎。1999年,英國兒童的患病率約有15-20%,丹麥則有21. 3%患病率,而澳洲有30. 8%患病率,有報道估計未來30年內該病的患病率將增加3-10倍,可見該病對人類的健康影響很深遠,需要進一步找出更佳的治療與預防方法。

常見濕疹類型:

  1. 異位性皮炎 —— 又稱小兒濕疹,中醫稱為奶癬、四彎風、胎毒。在臨床經常碰到的濕疹多是小兒濕疹,此類濕疹與遺傳有關,家族上常有鼻敏感、氣管敏感或者哮喘,此為敏感鐵三角,患者多是敏感體質,一般也會有腸胃敏感,小兒濕疹多發生在面部、頸部、手肘、膕窩,此類濕疹多發生在發達國家,而且持續上升。
  2. 外陰、乳頭濕疹 —— 全身皮膚皆可生濕疹,而敏感位置如乳頭、陰囊容易發生濕疹,痕癢程度非常,乳房濕疹更加要和乳癌濕疹樣變(Paget’s Disease)鑑別。
  3. 小腿濕疹 —— 也叫做淤積性皮炎,由於靜脈曲張或下肢的淋巴回流障礙,影響皮膚的營養供應,容易皮膚變黑、乾燥,出現蛇皮起格現象,醫學叫肌膚甲錯,冬天也會十分乾燥,街邊流浪者常有此類皮炎,小腿潰爛,容易感染細菌,流黃水血水,此類濕疹必須改善下肢循環,方能改善濕疹的症狀。
  4. 汗皰疹 —— 這種疹多生長在手掌、手指、腳趾縫,形狀較細,內有水液,四周皮膚正常,或者微紅,半數人在一兩星期消退,康復後出現領口狀脫屑,實際上與汗管汗腺無關,只是手部濕疹的一種皮損症狀。此類濕疹要注意飲食,避免飲酒食辣,肥甘厚味,內服外調多能改善。
  5. 錢幣狀濕疹 —— 我們常見的典型濕疹是慢性濕疹,皮損邊界不清,紅斑丘疹融合成片,但錢幣狀濕疹不同,邊界清楚,突出於皮膚,色素沉著嚴重,和結節性癢疹有點類似。此類濕疹劇烈痕癢,與情緒波動關係密切,例如考試、家庭與工作壓力會明顯加重,更年期婦女患上此病更加要耐性治療,病程多長達數年。
  6. 乾性濕疹(乏脂性皮炎) —— 冬天多見,一般是因為老人家皮脂腺退化,加上冬天又凍又乾,皮膚脂膜薄,而發生乾燥皮炎。此種皮炎要避免洗澡過多,溫水燙洗,加上一些凡士林多能改善,是比較樂觀的濕疹,醫師比較樂意治療此種濕疹。
  7. 主婦手(接觸性皮炎的一種) —— 患者手指手掌角化,乾燥增厚,指紋消失,光滑如打蠟,冬天龜裂疼痛,往往是長期接觸到清潔劑、洗手次數多誘發。常見職業是家庭主婦、廚師、蛋糕師傅、產婦洗奶瓶等。治療以潤膚為主,多用紫雲膏、艾草手工皂,療效相當不俗。
  8. 脂溢性皮炎(又可脂溢性濕疹) —— 有兩個好發年齡段,一個是2周齡到1周歲,一個是青春期到成年期。多在30-40歲發生。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皮脂溢出部位,病徵包括出現黃色油狀鱗屑,一般輕微瘙癢、潮紅。BB的所謂「頭泥」,就是脂溢性皮炎的一種,可用橄欖油按摩。
  9. 激素依賴型皮炎 —— 長期外塗類固醇、口服類固醇,讓皮膚變薄,形成依賴,一旦停止內服外塗類固醇,皮膚血管擴張,形成更嚴重的濕疹皮炎,此類患者往往十分反覆,臨床治療難度大,病程與患者使用類固醇的年期及濃度有關,患者不宜自行購買坊間的藥膏,以免含有高濃度類固醇,一旦停藥,可繼續紅皮病,全身90%皮膚紅腫脫皮,屬於臨床棘手的濕疹重症。
  10. 孕婦濕疹 —— 主要是懷孕後體內激素的改變,身體免疫系統未能適應,所以發生濕疹,肚皮愈來愈大,也容易發生物理性的牽拉,導致濕疹加重,可以透過服食中藥改善及避免感染,亦可服食某些中藥驅風止癢,配合安神藥,能夠改善睡眠質量。臨床療效也不錯。

以上是現代醫學對濕疹的分類,雖然病名各異,但都是類似的皮炎,治療常是大同小異,抗敏藥、抗生素、外塗或內服類固醇為最常用藥。中醫治療採取辨證論治,調好脾胃,減少濕氣,配合外用的非類固醇中藥藥膏,例如紫雲膏、青黛膏、黃連膏等,或是中藥外洗,能有效控制濕疹,減輕復發。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