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以下疑問:經絡穴位是甚麼?真的有「點穴」和「死穴」嗎?
不少人對於中醫在臨床上常運用經絡理論診斷及治療疾病感到好奇,亦難以理解箇中原理。其實,經絡穴位並不如大眾所想般神秘。經絡穴位理論源遠流長,早於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有文獻記載,與現今中醫的診治、針灸治療等息息相關。希望以下內容能解答你的心中謎團。
經絡是怎樣被發現的?
根據歷史記載和文物考證,最早的針灸經絡理論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時期。在未有完整醫學體系之時,原始人面對疾病痛楚只能自行尋找方法紓緩不適,舊石器時代人類已懂得用石頭磨成工具,發現用石塊拍擊特殊位置可紓緩某些身體的痛楚,又發現以火烘烤某些部位可以紓緩其他部位的不適,於是便開始意識到體內有氣的流動,經過長久累積的觀察和經驗,慢慢奠定中醫經絡及針灸治療的基礎,直至戰國末期,《黃帝內經》成書並創建了經絡學說及確立了針灸治療原則。
近數十年來,國內外不少科學家運用先進儀器研究經絡為,但至今仍然未有統一結論。幾千年前的古人在缺乏現代醫學及解剖知識的情況下,總結及記載出完整的經絡理論,並有效地指導數千年的中醫臨床,惟如何發現經絡就如如何建造金字塔一樣,仍是一個難解之謎。
經絡是一個怎樣的系統?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互相連繫、銜接,遍布全身而組成的系統。當中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幹,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每條經脈都有特定路線,必定會經過手或足,左右對稱地分布於身體兩側,有一定的起止點及循行方向,經過不同臟腑及部位而互相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十二經脈互相連接,並有一定交接次序,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氣血流注體系。另外,經絡系統中還有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五絡脈及無數的孫絡和浮絡一同組成。
作一個簡單的比喻,人體經絡系統就類似香港交通道路網絡,十二經脈就像香港鐵路中幾條主要的路線,相互連接,有固定終點站和路線,而鐵路貫穿香港東西南北,亦與其他道路彼此相通,就如人體各部分的氣血皆透過經脈而聯繫。當交通出現擠塞或機器故障時,影響到許多人正常的上學工作時間,就像身體經絡出現不通而產生病變的情況,因此有「不通則痛」的說法。
經脈都有名字?
十二經脈的命名由三部分組成,包括該經的循行部位、陰陽性質及連繫的臟腑。例如「手太陰肺經」屬陰經,循行於上臂內側;「足少陽膽經」屬陽經,行於下肢外側,餘此類推。每條經脈上皆有特定穴位,各有不同特性及治療適應症。
甚麼是穴位?
穴位是人體中臟腑氣血匯聚於體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治療的施術部位。穴位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稱為十四經穴,皆具有固定名稱及位置,位於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上的經脈系統中,人體共有362個經穴;第二類稱為經外奇穴,同樣有名稱及位置,但未歸入十四經脈系統;第三類稱為「阿是穴」,並無固定名稱及位置,相傳是由唐朝名醫孫思邈一次診症時無意中按到而有此命名,與現代醫學的壓痛點、激發點等概念十分相似。
穴位的名字
穴位有固定名稱,而且皆有一定含義,有些是以穴位部位和作用而命名,有些則會結合自然界現象和中醫理論。例如「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交會之處;「晴明」穴能夠治療眼疾,有使眼晴明亮的意思;「大椎」穴為最大的頸椎,即第七頸椎棘突下。
點穴?死穴?
在現時香港及國內的大學中醫課程中,並無所謂「點穴」及「死穴」的內容。點中穴道後即動彈不得只是武俠小說中的內容,然而,當中醫使用針灸治療,將針刺入穴位和配合行針手法時,大多都有酸、麻、脹、重的感覺,稱為「得氣」、「針感」,而被針刺者暫時不可以移動,以免體位改變導致針刺異常情況發生,例如針身在體內彎曲、肌肉纖維纏繞針身而造成疼痛感等。
另外,現實中亦沒有刺激某個特定「死穴」後會立即死亡的情況。比較常見及嚴重的針刺異常情況為「氣胸」,是針刺刺入胸、背、腋、脅等位置過深,傷及肺部,導致胸悶及呼吸困難,但一般都不會危及生命。只要取穴的位置及角度正確,採用專業的治療方式,穴位針灸和推拿都是安全無害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