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常變與疾病進退
《內經》認為人的性格、稟賦、社會教養、體質差異以及機體的機能狀態,可影響心神活動,如《靈樞‧本藏》說:「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因此當外界刺激超越了心神的調節能力,或由於心神本身的失常,調節適應能力低下時,就會引起情志活動的異常。
人類的情志活動是機體對外界的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跡的一種「應答性反應」,而《內經》則將其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被後人稱為「七情」。中醫學在心主神明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心是情志發生的物質基礎,《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即外界的各種刺激首先作用於心,通過心再作出相應的反應,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情志變化。這與心的功能特點及其臟腑的生理活動中的主宰地位是分不開的。
心主神明,司五志,調節控制情志活動。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總統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故對情志活動具有調節作用,可以緩和過激的情志變化。而人的情緒變動往往以思想認識和意志為背景,並受其影響。如《靈樞‧本藏》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志意是一種高級精神活動,在中醫學中屬心神範疇,對情緒具有調節控制作用,故怡神養心,則志意和,精神定,五志不亂。
情志致病害於心
心神對情志的調節作用,還表現在協調五臟氣血陰陽,使機體內部處於完整統一、平衡協調的狀態,從而避免和消除過激的情志波動。由於五臟產生情志活動,情志活動又影響五臟,人處社會之中,喜怒哀樂,在所難免,加之臟腑精氣有盛衰盈虧之異,情志活動則難免經常波動,人體欲維持自身的協調穩定,就自我調節,這一調節,協調的機能,由心主持,賴五臟共同完成。因此,心神能調節情志,和五臟,心神健全,意志堅強,能夠耐受一定的刺激,並及時進行調節,不致造成氣血紊亂,臟腑失調,出現異常的情志變化,另一方面,因心為肺臟之主,心神功能正常,則臟腑氣血和調充盛,能承受一定的刺激而不病。
情志為害始於心。情志之病,雖然可以損傷各相關的臟腑,但常由心始。情志分屬五臟,但皆由心而發,而外傷情志刺激,先由心受。故情志過激首先傷及於心,而後分別損及五臟,產生各種不同的精神情志變動及形體的病變。多種不同的情志刺激皆可傷心,如《靈樞‧本神》說,「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任何情志因素,諸如怵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都是首先影響心,心神受傷,調節功能低下,而後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情志與疾病相關
綜上所述,情志變化作為致病因素與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而在既病之後,又與疾病的進退密切相關。從病因學角度講,情志過激是疾病產生的內源性因素。七情致病,以外界刺激為誘因,只有外界的異常變化,才能導致七情異常,從而成為發病因素。而外界刺激所以能導致七情異常改變,又以患者的臟腑功能與精神狀態等為基礎。其中生活習性、道德修養與受教育的程度等是決定其中變化的作用。
情志舒暢
可以遏制疾病的發展,促其向愈。情志的產生以五臟為基礎,又反過來影響五臟。在病理狀態下,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損傷,此時必伴有情志的異常改變。這種情志變化屬於疾病內在病理變化的外部表現,如心氣抑鬱,動而多怒。同時,由於患者的社會地位、科學知識、經濟狀況及親人的態度等方面的不同,對疾病認識有區別,在患病後,表現為不同的精神狀態和情志變化,或為悲觀失望,或盲目樂觀,或驚慌不安,或茫然無措等等。這些產生對疾病認識的精神、情志變化,又會對機體內已存在的病變產生極大的作用。如果能得到適時的恰當調護,消除不良的情志波動、心理反應,就會減少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因素,促進臟腑氣血調和暢達,使患者能以愉悅的心情和科學的態度正視疾病,積極配合醫療,從而促進疾病的痊愈。
情志抑鬱
其病多進。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不良的情志反應可以加速疾病的進展。這是因為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必然受傷,因此其抗病能力低下,易為多種致病因素所傷。故不良的情志刺激,加重了已經存在的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損傷的病理變化。如情志抑鬱,臟腑氣機不利,氣血滯澀,陰陽乖逆,其病必進。臨床常見失眠的患者,因為精神刺激,導致失眠加重,甚至徹夜不寐,以致病情加重,纏綿難愈。胃痛的病人,常因精神刺激,情緒波動致使胃痛加重,甚則吐血或黑便。而鼓脹患者,肝脾腎受病,氣血水瘀積於腹中,每因不良的精神刺激而誘發神志昏迷的發生。
情志刺激
其病複雜。在疾病過程中,情志異常又常常是疾病復發的誘因。如鬱怒傷肝,或五志過極,心肝火盛,火擾氣逆,挾痰瘀蒙蔽清竅,阻滯脈絡而變為中風病,臨床以卒然昏撲,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為特徵。此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就必須十分注意調暢情志,不可使之過激,否則每每導致復發,或第二次發病,使中風病情明顯加重,造成治療困難,甚至死亡。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
情志致病難根治
情志刺激影響治療效果。疾病的治療,不論用藥或其他方法,都以臟腑功能對治療措施反應的敏感程度為基礎,愉快的情志能協調臟腑,調暢氣機,調和陰陽,則治療易於取效。所謂「三分治七分養」中的「養」,就包括精神情志調攝在內。反之,精神情志活動失常,必然加重臟腑功能的損害,影響治療效果。如消渴病患者,往往因為劇烈情緒波動,引起臟腑功能失調加重,表現為血糖迅速升高,用常規量的降血糖藥難以控制,必須加重藥物用量才能取得治療效果。
情志改變導致病情纏綿,難期根治。疾病過程中的不良情志刺激,又會因為損傷臟腑,影響氣血陰陽的協調而使原有疾病病理變化更趨複雜,由此導致病情纏綿,甚至難以根治。如臨床常見的癲病註,病起於情志刺激,表現以情志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癡呆,靜而多喜,語無倫次為特徵。本病起於情志刺激,表現有精神失常,病程中卻又對情志刺激反應十分敏感,每因周圍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致病情發生波動,以致因病而情緒改變,又因情志變化進一步影響病情,如此循環,病期纏綿。
在疾病狀態下的情志改變,對疾病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精神狀態,愉悅的情志,能促進疾病的向愈,反之,則會使病情加重,病程纏綿,影響治療效果。3
癲病
中醫證名,出自《內經》。屬精神失常疾病,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癡呆,喃喃自語,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中醫認為病因為情志所傷,稟賦不足有關,臟氣不平,陰陽失調,其病在心,與脾、肝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