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傳統格言有一句話叫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也有「易具醫之理,醫得易為用」。從中醫學的思想體系以及《內經》中大量吸取的《周易》論辭及命題,可以證實中醫學和《周易》的特殊「血緣」關係。
《周易》是中醫理論的淵藪,中醫基礎理論基本上源於《周易》。如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化學說、中醫病機學說等,無不胎始於《周易》。
其中:
- 《周易》陰爻、陽爻的陰陽關係,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陰陽哲理是中醫陰陽學說的起源。
- 《周易》無極太極圖是中醫精氣學說、陰陽學說的根基。
- 《周易》爻象、卦象是中醫藏象學說的導源。
- 《周易》六爻與中醫六經、六經體系、六經辨證,密切相關。
- 《周易》乾元、坤牝、陰爻、陽爻、八卦布陳,是中醫氣話學說、運氣學說、干支格局的藍圖。
- 《周易》乾坤天地是中醫氣一元論的溯源
- 《周易》河洛數理與中醫九宮八風、子午流注、靈龜八法、七損八益,密切相關。
- 《周易》坎離二卦與中醫心腎相交、命門學說、腎間動氣有關。
- 《周易》河洛與中醫五行學說、生成數相關。
- 《周易》卦爻,天、地、人位與中醫三維醫學密切相關,是中醫整體觀的藍本。
- 《周易》圓道是中醫圓運動的導源
- 《周易》中和觀與中醫平衡論、協調論,密切相關。
- 《周易》與中醫學相通的焦點在於思維模式的同源,主要集中體現於運動觀、整體觀及平衡觀等。
運動觀相通
《周易》強調的是圓道,所謂圓道,指宇宙存在著圓的運動規律,《周易》六十四卦是一個大圓,每一卦六爻是一個小圓,一切都充滿著圓的循環,正如《周易‧泰卦》所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易‧繫辭》曰:「往來不窮謂之通」,「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等,都反映著圓道的現象。太極圓圖可以說是圓道的縮影,蘊含著圓的循環。《周易》圓道是一種動態循環,一切都存在周期裡的往復,這一規律對中醫理論有著重要的影響。圓道觀奠定了整體觀的基礎,整體是圓的整體,整體觀實際上是一種圓的體現,而陰陽五行學說更是滲透了圓道的觀點,如陰陽的相互作用,五行的生剋制約等,無不是圓的現象。中醫時間醫學,也是《周易》循環論圓的節律的具體反映。
整體觀相通
中醫的人、自然、社會三維醫學,導源於《周易》的人、自然、社會三維觀。三維觀的實質是整體觀,整體觀是系統論的核心,《內經》的原始系統論也是同源於《周易》系統模式,系統論是把握整體和部分動態關係的理論。《周易》是一種儲備各種訊息的開放系統,其中六十四卦是一個大訊息系統,每一卦是一個小訊息系統,是六十四卦大系統的組成部分。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局部變化都牽動整個大系統的變化,如《周易》六十四卦,每一爻的變化都影響著六十四卦,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說明系統不但是整體的,而且是動態的,動態中的整體,動態中的協調。
《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系統模式,蘊含著現代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對《內經》系統論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如中醫五行理論、臟象理論、十二經絡的聯繫、方劑學中君臣佐使的組成原則等,皆用系統的結構和觀點,把握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
以上說明中醫的整體觀念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及其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中醫的整體觀是在《周易》系統論基礎上的應用和發展。
平衡觀相通
《周易》強調均衡、中和及對稱。《周易》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爻排列都是對等的,如八卦的爻卦,結構可以說明。另外,十二消息卦註的爻卦排列,也反映了陰陽消長的對稱及均衡性。
《周易》八卦所反映的陰陽消長盛衰是均衡的、對稱的和互補的,奠定了中醫平衡的基礎。中醫平衡觀是建立在對立統一基礎上,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體內的平衡,以及體內外之間的平衡。其中,自然界的平衡以運氣學說為代表,主要通過勝、復、鬱、發,規律地達到氣候的穩態平衡。人體內部的平衡則包括臟腑的相關經絡的調節,並通過氣機升降出入的形式,完成體內外的協調與平衡。
中醫的平衡理論主要根據於《周易》的陰陽平衡觀,《周易》陰陽平衡觀是對立統一觀,亦是平衡的統一觀,滲透在中醫的自熱觀、社會觀和人體的生理病理之中。《周易》的陰陽平衡除反映在八卦、六十四卦爻結構及太極圖象等方面,在文學方面也蘊含著精闢的陰陽平衡理論。如《易‧繫辭》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又如《易‧豐卦‧彖》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
中和觀方面
中和觀是平衡觀的核心,中和觀的目的是為了趨於平衡。《易傳》主要為儒家所作,故揉進了儒家的「中庸」之道,為理學方面的「中和」之說奠定了基礎。如《易‧繫辭》曰:「陰陽合德,剛柔有體」,《易傳》的乾剛坤柔以及《易‧說卦》的「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易‧乾卦彖》曰:「保合大和,乃利貞」等,皆為強調陰陽的和調,也即和諧,包括量方面的均和、對等,及質方面的協和、統一。《內經》受《周易》中和觀的滲透,無論在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方面,都蘊含了「和」的思想,實際上也就是平衡論的體現,如在基礎理論方面,強調陰陽和調,故《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言陰陽和則治,陰陽不合則亂。所謂和,也即平和,平衡之意。糾正不和的方法是調和,即「以平為期」。八法註 中的「和法」是一個運用極廣的治療方法,如和解表裡、調和營衛、和解肝脾等,皆屬於「和」的範疇。此外,調整陰陽、糾其偏衰、補偏救弊、適其寒溫,以及和其血氣等,亦都屬於調和的治療方法,調和的目的在於平衡陰陽,這些皆表明《周易》中和思想對中醫的基礎理論及臨床治療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如何看《周易》
我們對待《周易》的性質應是 ── 形式上是一部占筮書,其卜筮詞是當時社會實踐、生產實踐和對自然現象觀察的積累。透過卜筮的外衣,內裡閃爍著的光彩隱隱可見,這正是《周易》的價值。《周易》雖披著卜筮的外衣,其卜筮辭卻有反鬼神的內容,可見《周易》決不是一部單純的占卜書籍。其內容是殷周社會生產、科研的紀實,蘊育著中國早期文化的胚芽,是中國最早的科學思維,哲理文化的鼻祖。3
註:
十二消息卦 ── 亦稱為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或十二主卦。其組成由乾坤兩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為眾卦的基礎,依陰陽消息的次序排列。
八法 ── 清代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中,總結前人中醫的經驗,根據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不同的性質而歸納出八法,是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下的八種基本治療法的總稱,八法分別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