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瞬間

0
1010
views

在急症室病床上躺著一位發高燒、呼吸急促的中年男人,自從一場浩劫被救回性命後,便不幸成為植物人。雖然經過長期治療後已能以頸項上的氣管造口自行呼吸,無奈卻永遠無法恢復神志正常地生活及與家人溝通。

人不但要仰賴食管餵食,大小便、清潔身體及翻身都長期依靠家人的照料,而且由於無法自發性排痰,經常發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成為醫院的常客,叫其家屬疲於奔命,但卻又不忍心放棄。

回顧事發當日,若其妻兒能在患者倒下的第一時間以心肺復甦術來維持其腦部及體內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及血氧供應,就不致於在等候救護車的關鍵時刻裡,因心臟沒有血液輸出而導致腦部缺氧過久,縱使到達急症室經過搶救後,心臟能夠恢復跳動,生命得以靠著維生系統延續,卻因腦部組織嚴重受損而造成永遠的遺憾。

心肺復甦術

根據美國醫學界的統計,每年因為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幾近百萬。而因心臟停止輸出而突發死亡者,七成發生在到醫院前。經過政府及民間團體努力推廣後,大多數美國國民都對心肺復甦術(CPR)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有一定的概念並願意接受基本技術的訓練,因而導致四成的猝死者得以復甦成功,每年約有20萬人的生命因此獲救。

成人CPR施救方法(ABC)

A(Airway)打開並維持呼吸道暢通:

  1. 檢查患者有無意識:輕拍患者雙肩,叫喚患者。患者若無反應立即高聲呼救,並打999,打電話時,應清楚說明姓名、事發地址、電話號碼、附近的地標、簡述患者狀況,並請對方覆述一遍基本資料。
  2. 將患者置於仰臥姿勢(若懷疑是創傷事故,注意固定頸椎。)
  3. 傾頭抬顎法或推下巴法打開並維持患者呼吸道暢通。
  4. 檢查有無呼吸:施救者用耳朵臉頰靠近患者口鼻,聆聽有否呼吸聲,感覺有否呼吸氣流,同時用眼睛觀察胸部有無起伏。

B(Breathing)施行人工呼吸

  1. 捏緊患者鼻子,嘴巴緊接患者嘴巴吹兩口氣,每口氣2秒鐘。
  2. 吹氣時,要注意患者的胸膛有否隨著氣體的進入而慢慢鼓起。
  3. 吹完了第一口氣時,嘴巴離開,讓病人能將氣吐出,這時要注意還是要以上述方法維持患者呼吸道的敞開,等氣呼出後,再重複以上動作吹入第二口氣。

C(Circulation)維持血液循環

  1. 先觀察患者有無肢體活動、咳嗽或自發性呼吸等循環現象,若無,顯示患者無脈搏,應立即施行心外按摩。
  2. 把患者平躺在地板或穩固的硬平面上
  3. 施救者跪在患者肩旁,雙膝分開與肩同寬,肩膀應在患者胸部正上方、手肘伸直、垂直下壓於胸骨上。
  4. 施救者掌根置於胸骨中央或兩側乳頭之間的中點上。心外按摩(Cardiac Massage)時不可壓於劍突處以免導致肝臟破裂,亦不宜對胃部施壓,以免造成患者嘔吐。
  5. 兩手手指互扣、手指上翹,以避免觸及肋骨,造成肋骨骨折。
  6. 以每分鐘100次的速率,施行15次的心外按摩(15次的壓縮時間共約9-11秒),每次下壓胸廓約4-5公分。
  7. 下壓與放鬆時間應相等,施壓時口裡數著一下,二下、三下……十三、十四、十五,注意唸第一個字時下壓、第二個字時放鬆(Audio Prompt)。
  8. 心外按摩時施力需平穩、規則而不中斷。
  9. 15次心外按摩後施行2次人工呼吸。
  10. 持續上述CPR動作四個循環後,再檢查脈搏或觀察有無肢體活動、咳嗽或自發性呼吸等循環現象。若仍無呼吸脈搏,再繼續施行CPR,並每4-5分鐘檢查患者脈搏與呼吸一次。
  11. 因為每一下的心外壓縮只有大約25%正常心搏所產生的血液輸出量,所以一旦開始施行心肺復甦術後,不可任意中斷7秒鐘以上(上下樓等特殊狀況除外)。

心肺復甦術急救的觀念

2000年時,美國心臟醫學會結合世界各地非美國心臟醫學會組織成員的專家們,以實證醫學為基礎,制定了一套全球統一的CPR急救準則,並在2000年版的心肺復甦術教材中,針對數項急救技術的準則作出了重大的改變,其中包括:過去強調一旦發現神志喪失對刺激無反應的病人應先打電話求救再施行ABC的急救程序(Phone First)。其背後的邏輯在於突然意識喪失的成年人中約佔80%肇因於發生致命的心室顫動或無脈性心室心搏過速,必須及早施行心臟去顫電擊,因此有需要及早求救取得心臟去顫電擊器。然而,2000年版的心肺復甦術教材中特別強調遇溺、創傷、藥物中毒及小於8歲的小孩,先給予急救CPR 1分鐘後再打電話請求支援(Phone Fast)。

其實這只不過是之前版本的進一步改良,實際上前後兩者之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因為溺水、創傷、藥物中毒及小於8歲的小孩的死亡往往跟呼吸衰竭或心臟休止有關,需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摩的急救程序,心臟去顫電擊並非首選急救手段。

過去一向強調以檢查頸動脈來判斷患者心臟有否輸出,但此舉對於一般不曾接受過醫學訓練的民眾來說未免要求過高,反而容易使施救者產生誤判,耽擱了急救的時機,因此2000年版的心肺復甦術教材主張教導民眾進行CPR時不再檢查頸動脈脈搏,改以觀察有無「肢體活動」、「咳嗽」或「自發性呼吸」等循環現象來決定是否有需要作進一步的心外按摩及人工呼吸。

新版的心肺復甦術教材中提到當施救者忌諱傳染病而不願意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折衷方法是可僅做胸部按壓,並特別強調成人CPR壓胸速率從舊版的每分鐘80-100下改為每分鐘100下。而為了簡化急救程序,讓民眾更易於掌握,雙人CPR壓胸與吹氣比率從舊版的5:1改為15:2,與單人CPR相同;而對於疑是異物梗塞導致心跳停止的成人病患,一般民眾在施救過程中不用特別穿插加做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只需在每次施行人工呼吸前檢查口中是否出現異物,若有異物,以食指挖除異物即可。當然若施救者是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則仍需進行哈姆立克法來去除異物,較有效地使氣道快速恢復暢通。

認真學習備不時之需

實際上,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在醫學界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名稱心肺腦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特別強調搶救腦部組織,不但只求恢復患者的心肺功能,更進一步要求救活的不只是植物人,因為心肺復甦術的終極目標乃盡可能在發生心搏或心臟輸出停止事故的第一現場於4分鐘內實施初步的CPR,維持腦部及體內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及血氧供應,因此時間就是生命!

既然這是在生死一瞬間,隨時隨地可以徒手救人一命的技術,身為現代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認真學習心肺復甦術,並主動推薦給身邊所有的人,讓其得以發揚光大,使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活在一個更有保障的生活空間裡。3

註:

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 哈姆立克法其實是腹腔擠壓術(Abdominal Thrust),以發明人美國醫生H.J. Heimlich命名,以幫助噎到的人排除卡在喉嚨的異物,恢復呼吸。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