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0
1554
views

生、長、壯、老、死,是人類壽命的自然規律。探討健康與長壽的奧秘,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普遍願望。現根據文獻所及,摘要地介紹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養生學的理論和經驗。

思邈,初唐著名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孫思邈品性高雅,博學多聞,通曉經史佛老之學,性甘淡泊,不事仕進,過著隱居生活,壽享一零一歲。孫思邈對養生之道頗有深刻的研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養性」、「退居」等篇章的內容,反映了他「安不忘危,預防諸病」的思想。其所以壽享遐齡,亦是他身體力行的結果。

孫思邈曾說:「夫養性者,欲使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而無不利也;性既自善,而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不作,此養性之大經也」。說明養性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性,方能卻病延年。

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欲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原因,他說:「縱情恣欲,心所欲得,則便為之……無所不作,自言適性,不知過後,一一皆為病本。」又說:「少年之時,樂遊馳騁,情致放逸,不重於道,倏然白首,方悟虛生」。為此,他反對恣情縱欲,尤其強調「抑情物性」、「慎言語」的重要性。

常欲小勞

運動是攝生養性的重要原素,孫思邈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他認為適當的運動對人體保健是有益的,故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所提倡的適當運動包括「華佗五禽戲」、「天竺國按摩十八式」等。他還提倡每於食後摩腹散步,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增強臟腑各組織的功能,無疑對強體健身十分有利。

依時攝養

孫思邈認為衣食寢處應該適應四時,才符合養生之道。無論衣著、勞作、起臥,均須與季節特點相適應。他繼承《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論述,結合自己的體會,總結出了許多具體內容,如「春凍未泮,衣欲下厚上薄,養陽收陰……各時天地氣閒,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出汗;發泄陰氣,有損於人也」。又云「冬日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聖人之常法也」、「春欲晏臥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臥早起,冬欲早臥而晏起,皆益人。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雖欲晏起,莫在日出後」等等。上述順應自然,依時攝養的方法,對於保護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養生之道應明飲食宜忌。飲食過雜,必然久積為患。他主張食宜儉約,應少食肉,多食飯,不要吃生菜、生米及陳舊變質食品。他認為酸鹹過度有傷於人,應當「學淡食」,亦反對暴飲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孫思邈十分重視食療,他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主張攝食以養生,卻病以食治。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記載了百餘種果實、菜蔬、穀米、鳥獸蟲魚等食物,詳論其氣味以及對於養身與治病的功用。孫氏認為「食養」對老人甚為重要,並稱之為「長年餌老之奇兵,極養生之術也」。在食物中,乳酪、酥、蜜等,可經常適量溫食。孫氏極力推崇牛乳之功。他說:「牛乳性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康強潤澤。面目潤澤,志氣不衰。為人子者,欲供之以為常食……此物勝肉遠矣。」

至於老年疾病,孫氏更認同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的「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之愈,然後命藥」。尤其是老人虛弱,用食治最多,創製了烏麻方、蜜餌、悖散湯(又名牛乳補虛破氣方)等食治方。

除此之外,孫氏養生的經驗還強調道德修養,儉樸生活,老勿忘學,注意改善起居衛生等等。孫思邈在養生方面不但著書立說,自己也身體力行,故享遐齡。他的養生之道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古之高壽之人以及他本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對於今天我們生活在繁華都市的人,更值得一試,以此降壓和長壽。

藥膳保健

中醫藥膳保健治療學,既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屬於自然療法的範疇。這門學科的研究涉及到中藥學、方劑學、現代營養學等,是一門多學科的新興理論。

藥膳的藥物既然是中藥,當然配伍時就必須用中醫中藥理論作為指導,因此,創製藥膳方,必須具備堅實的中醫中藥知識,選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藥的配方原則和方劑學的組方原則、立法製方,遵循專業的原則,不能亂用、濫用。

藥膳有兩種職能,一是保健增壽,二是治療疾病。保健增壽是指健康無病或無大病的人,平時吃用其有保健作用的藥膳,預防疾病,即中醫所說的「治未病」。人不生病,壽命自然就會延長。當然有的藥膳具有延緩衰老或延緩衰老速度的作用,這樣也能延長壽命。這一類的藥膳,稱為保健增壽藥膳,主要不是用於病時,而是用於平時或病後調養的,故古人稱為「食養」。

因此,對雖然無大病,但體質不健壯,中醫認為偏虛者,會根據偏甚麼「虛」,適當選用補虛藥膳,一旦「虛」得到糾正,就不復再服,以免造成新的不平衡,而使另一方面偏虛。

如何知道自己是偏甚麼虛呢?可以請教你的醫生。
凡是補虛防衰的藥膳,不是吃一兩次就能解決問題的,要堅持一段時間服用藥膳才能見效。

也許有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沒有甚麼大病,不需要營養保健。其實,沒有症狀並不代表著身體內沒有不健康的因素和失調情況。如果,作為一個營養盲,每天糊里糊塗地吃,不注意季節飲食養生和不同體質的飲食宜忌,時間久了,必然會影響健康。

如果是一個病人,正在治療期間,那麼,科學調理膳食將會促進康復,尤其是對於某些慢性病,光靠吃藥是遠遠不夠的。臨床上常見到這樣的病人,一方面在吃藥治病,另一方面卻吃著與藥物功效相反的飲食,這樣必然會影響療效。

如果體質比較弱,對疾病的抵抗力比較低,需要進補,中醫食療在滋補方面有獨特理論和方法。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進補手段。

現時不少醫生,都會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結合運用中醫飲食療法,以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是新世紀新時代的新要求和挑戰。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