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類固醇陷阱

0
1372
views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保護誠恐不足,但在缺乏醫藥知識的情況下,屢屢誤信庸醫,結果小病反成大病,愛反變害。類固醇本為良藥,錯誤用藥可招致反效果,市民在使用之前,不要大意。

名母親帶同女兒求醫,那女童大約7歲左右,但是病情嚴重。全身都散布著鮮紅的斑疹,手、腳、背皆出現大片潰爛傷口,體毛異常粗長,背部腫脹,實非一般皮膚病應有的情況,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據女童母親說,女童自幼體質敏感,容易出現濕疹,6歲時情況加劇,濕疹增多,且有液體滲出,百方治療,屢醫無效。後來女童先後接受了8次類固醇注射,但病情卻不見好轉,反而有反覆惡化的情況。

影響兒童發育

類固醇在皮膚的治療上應用廣泛,屬於激素藥品,因為它在抗炎、抗過敏上的效用非常之大,但同樣副作用大,容易產生體毛增多、水牛背(背部腫脹)、肥胖、精神興奮等副作用。如果長期使用,會代替人體自然分泌的腎上腺皮質作用,一旦停止使用,甚至可能引發腎上腺皮質衰退,此外,類固醇雖然有強而有力的抗炎、抗過敏作用,但同樣也會抑制細胞活動,使病毒活躍,特別是單獨使用,沒有配合抗菌素的情況下,如果醫生診斷錯誤,不但不會有治療作用,反而會加重病情。例如水痘,本來不是甚麼大病,但如果醫生錯用類固醇,則會引發水痘惡化、潰爛,甚至死亡,所以在類固醇的應用上必須非常小心。

類固醇用於發育期間的兒童身上,更加容易出現嚴重的後遺症,影響兒童的身體正常發育,兒童使用類固醇後,會出現食欲增加現象,造成不正常肥胖,一旦停用類固醇,即胃口大降,其次會造成兒童精神過分興奮,無法正常休息,兒童長期使用類固醇,甚至會出現身體無法長高的嚴重後果,所以,除非在醫院或經驗豐富的醫生指導下用藥,否則,切勿讓兒童輕用類固醇。

皮膚病可試中醫治療

除西醫治療,皮膚病也可尋求中醫治療,而且成效不錯,特別是那些反覆發作、敏感性質的皮膚病。中醫以調理身體均衡為主,會找出病理根源再行下藥,同時中藥的藥性較慢而深入,比較能治理根本問題。濕疹是最為常見的皮膚病,為可由多種誘因引發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起因可分為體質因素、精神因素、病毒感染等多方面。該名女童則明顯屬於體質問題,她的身體屬於敏感性體質,與遺傳基因有關,本身就容易因敏感發作而患上濕疹。濕疹在感染的情況下,一般不算大病,但敏感性體質病人有一種危險,就是病情惡化後容易併發腎炎,國內不少腎病兒童,病前多有過敏體質,例如患有蕁麻疹、哮喘等過敏疾病。

敏感性體質在日常生活中是有跡可尋的,譬如對海鮮、藥物、花粉,甚至毛衣過敏等等,都顯示小童屬於敏感性體質,嚴重的更會容易患上濕疹、過敏性鼻炎,甚至頻繁感冒也是過敏的一種。父母可以帶子女到醫院進行免疫過敏性體檢,若證實是屬於敏感性體質後,就需要針對敏感的類型,特別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健康,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減少刺激,避免敏感發作。

以中醫的觀念來看,引起過敏性皮膚病的原因,分別有內外兩方面,前者因受到外界的刺激,中醫上慣稱風邪,即身體受到外界的邪氣入侵;內在方面則屬於人體自身的原因,例如表氣不固、血熱、血虛、濕熱、脾虛等等,兩方面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就會引起過敏發作。中醫會先調理好身體內在的失調,依血虛、血熱、濕熱等不同病理,作出涼血、清血熱或化濕的藥方治療,同時扶正,用中藥幫助身體抗拒風邪,雙管齊下,往往能取得較佳的治療成果。

過敏體質病人的避忌

過敏體質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是保持飲食健康,切忌食生冷、辛辣、煎炒、油炸的食品,因為生冷食品會傷害脾胃,長期食用會在身體內積累成濕熱,辛辣、煎炒、油炸則會造成胃火,誘發過敏症發作。此外,肥甘厚味之類的高脂肪、味道濃郁的食品,也會造成濕熱,即使非過敏性體質,一般快餐店食品,兒童也是多食無益,相反,過敏性體質的兒童應盡量多吃蔬菜水果,特別是綠豆、冬瓜、苦瓜等清淡去熱的食品,才能養好身體,減少過敏發作。

近年兒童患上的疾病最普遍為呼吸性和消化性疾病、免疫疾病如腎病,腫瘤也有增加,本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些病症應大為減少,問題是因為不少父母缺乏醫學常識,在護理上對子女保護過度。其實,中國古代有一句說話:「若想小兒安,得受三分飢與寒」,就是說想要兒童健康,必須鍛鍊他們的體能,不能過分溺愛。現在不少父母都溺愛子女,使子女穿得太多,吃得太多,怕小孩冷就不怕小孩熱,怕小孩餓就不怕小孩吃過多。前人很早就說過,小孩穿衣該有三分寒,就是穿七分衣,只要手腳摸起來溫暖就可以了,吃飯也是一樣,要有三分餓,也就是七分飽,不能吃得過飽,才能保持健康。

此外,也別給小孩吃太多補品,特別是一些聲稱可以加快小孩發育,令小孩聰明的商業食品,這些食品常常含有刺激生長的激素,往往造成兒童性早熟、發育過早,如特別肥胖等不良發展。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