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稠密,空氣污染嚴重,生活節奏急促,加上位處嶺南地區,夏日天氣潮濕悶熱,此時更易令人患上頭暈頭痛、鼻敏感、胃痛、腹瀉、便秘、噯氣(俗稱 打嗝)、反酸或嘔吐等症狀。
雖
然稍感不適但又未能即時找到醫生協助,怎麼辦?若能先掌握一些簡、便、廉、效之穴位,有病痛時即可徒手按壓,紓緩症狀。
以下為讀者介紹多個有效穴位,於不適時用指腹按壓2-3分鐘,可配合打圈按摩,以按壓時有痠、麻、脹、痺感為宜,可紓緩有關症狀。在按摩之前,首先要認識「同身寸」。
甚麼是「同身寸」?
「同身寸」是針灸取穴比量法,並不是一般英呎英吋或是公尺公寸。中醫量取穴位時會以患者本人的手指為尺寸折量,即是同身寸,常用的有一寸、兩寸和三寸。
頭暈
夏天天氣潮濕悶熱,濕邪偏盛。濕邪容易困遏脾陽,致清陽不升,加上濕濁之邪上蒙清竅,會使人感到頭部重墜、昏昏沉沉、惡心欲吐,尤其晨起之時。若體質偏虛,平素神疲乏力、面白少華或容易頭暈,這情況亦可每日按壓百會穴作保健之用。
百會穴
定位: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功效:醒腦開竅,提升陽氣。
百會穴位於頭頂,屬於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頭為諸陽之會,按壓百會穴能升清降濁,使清陽上達頭部,令人感到精神爽利。
頭痛
一般中醫認為外感風、寒、熱、濕邪以及情緒、過勞、熬夜造成的內傷肝陽上亢、腎虛、血虛、痰濁和血瘀均可導致頭痛。除此之外,都市人精神緊張,壓力大,令肌肉繃緊,長期處於疲勞狀態,頭痛亦與此息息相關。若患有頭痛可注意是否伴有肩頸痠痛,配合按摩肌肉和附近穴位可紓緩這種張力性頭痛。
風池穴
定位:頸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
功效:紓緩後枕頭痛,清利頭目,解表祛風。
風池穴位於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按摩此穴可幫助放鬆頭頸部肌肉,改善後側頭痛與肩頸痛。
絲竹空穴
定位:面部眉梢後凹陷處
功效:紓緩兩側頭痛,清頭明目
絲竹空屬循行於頭兩側的少陽三焦經,按摩此穴可刺激經氣運行,起通絡止痛作用。
攢竹穴
定位:面部眉頭陷中
功效:紓緩前額頭痛,清熱明目祛風。
局部取攢竹穴可疏通前額經絡氣血。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頸部側邊肌肉、頸部後方肌肉之肌肉緊張亦可造成頭痛,平日應注意姿勢正確,若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應間中活動一下。另每日做一些肩、頸、背部拉筋動作亦有助紓緩肌肉疲勞。
鼻塞
春夏交接之際,天氣轉變,加上香港的夏天室內外溫差普遍較大,此時鼻敏感患者鼻塞流涕、打噴嚏的情況會更嚴重,按迎香穴可暫時紓緩不適。
迎香穴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
功效:宣通鼻竅,疏散風邪。
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按壓此穴可宣通肺氣。
胃痛
香港人工作繁忙,經常飲食不定時,而且飲食習慣不健康,多飲冷飲,喜食煎炸油膩之物,損傷脾胃。中醫認為疼痛成因主要分不通和不榮:食滯胃腸、肝鬱氣滯致氣機不暢造成的不通則痛;以及素體脾胃虛弱致胃失濡養造成的不榮則痛,均可導致胃痛。
合谷穴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功效:通絡鎮痛,通腑瀉熱。
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大腸經又循經胃腑,故可調節胃腸功能。另外,合谷穴是止痛要穴,有理血活血,通經止痛之效,故亦適用於頭痛、牙痛、腹痛等痛症。
足三里穴
定位: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四橫指,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當脛骨前肌中。
功效:和胃健脾,升降氣機
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適用於胃病,平日按摩此穴亦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腹瀉、便秘
夏天天氣潮濕,寒濕和濕熱之氣容易侵犯脾胃,加上頻繁出席飯局、應酬的港人經常都會食滯胃腸,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則導致脾胃虛弱,種種原因都可引起腸道問題,包括腹瀉和便秘。
上巨虛
定位:足三里直下四橫指,脛骨前肌中
功效:理氣通腑,調理腸胃。
下巨虛
定位:上巨虛直下四橫指
功效:理氣通腑,調理腸胃。
上巨虛、下巨虛分別為大小腸經的下合穴,對治療腑病有重要作用,故按壓二穴可調整腸道,適用於大小腸的病變。
天樞
定位:臍旁三橫指
功效:調理腸腑,升降氣機。
天樞穴為大腸經募穴,是大腸經氣滙聚於腹部的一點,故按壓此穴可調整腸道,止瀉通便。此外,患病時可同時配合揉腹,圍繞臍周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以局部加強刺激腸道。
噯氣、反酸、嘔吐
進食過飽、過急、頻繁飲宴損傷脾胃,導致平日容易胃氣脹、噯氣、反酸,嚴重時則嘔吐等,這都是胃氣上逆所引起的。
內關
定位:前臂掌側,腕橫紋上三橫指,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內關穴為胃經絡穴,能有效降逆胃氣,以紓緩噯氣、反酸和嘔吐。
注意:
以上穴位只供應急,以備不時之需。若病情嚴重,請即到急症室求助,以免耽誤病情。另外,這些穴位亦可作平日保健之用,若能持之以恆,當有裨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