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學問

0
1291
views

有一次,大文因為渾身發熱和不停咳嗽而向醫生求診,經診斷後,醫生說大文患了支氣管炎,處方了退燒止痛藥丸、化痰止咳藥水及一星期的抗生素給他服用。

家後,大文對著一堆外表顏色鮮艷但實質味道苦澀的藥物時,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他鼓起勇氣,聳聳肩,一手捏著鼻子,另一手則用手指「按」著藥水瓶上所需要服的分量,直接把藥水由藥水瓶倒入口中。過了兩天,大文的病情稍為好轉,咳嗽減少了,發熱亦退減了,滿以為自己已經病愈,便乾脆停服所有藥物。可是數天後,病魔再度纏擾,發熱咳嗽陸續回來。大文唯有再看醫生,結果除了要再次服藥外,還被醫生罵他不依吩咐服藥。

藥量不準確

以上的故事,相信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也說明了在服藥過程中常犯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大文不應貪一時方便,憑直覺估計藥水的分量,然後只用手指按著藥瓶某一位置,就把藥水直接倒入口中。

其實自從「十進制」實行後,量度口服藥水,大多利用5毫升的藥匙;而現時大部分私家或政府醫療機構,發藥時都會隨藥水附上有刻上容量的藥匙,供病人使用,但仍有小部分診所是利用藥瓶上一格格的格數來量度劑量。雖然這種量度方法追不上十進制的潮流,但只要按著藥瓶所標誌格數的分量倒在匙羹服食,仍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如果用藥瓶直接倒入口中,藥量就不準確。少了則影響藥物的療效,多了則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況且嘴唇直接接觸藥瓶,會使唾液混在藥水中,既不衛生,也容易受細菌污染,藥水就會變質,所以應用合適之量器服食藥水。

其實除了藥匙外,病人也可用有刻度的量杯或口服針筒。由於幼兒的受藥能力較低,對藥量準確度尤其敏感,服用不足或過量,都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因此這類有細分刻度的口服針筒,特別適合餵服嬰兒或服用較少量的藥水時使用。

自我停藥

第二個錯誤,是大文不應隨便停服所有的藥物。

一般來說,藥物有治本和治標兩類。治本的藥物,例如抗生素,應遵照醫生或藥劑師的吩咐服完一個療程為止,否則病菌產生抗藥性後,藥物便無效,病症也易復發;再者,有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是不能突然停服的,要逐漸減低服用量,讓身體慢慢適應,才能停止,否則後果堪虞。至於治標的藥物,如退燒、止痛或止咳等藥物,是針對病徵用的,通常註明「需要時服」,當病徵消失後,就不需繼續服用。因此無論服甚麼藥也好,都應遵照醫生或藥劑師的吩咐,依照藥物標籤上的指示服用。

故事的主人翁大文,所持的服藥態度是很多人的通病,是服藥的忌諱。偶一不慎,可引起軒然大波。盼望各位謹記上述正確的處理方法,做個精明的藥物使用者。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