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止運動損傷疼痛

0
2251
views

針灸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種在中醫學上常用以針刺或是火灸人體穴位作治療疾病的方法已廣被全球所認識。針灸除了治病,最奇效是止痛,臨床治療比
服藥打針還要迅速。

與各種運動,不論是足球、籃球、游泳、跑步等等,都有機會因碰撞、肌肉關節受到過度牽拉扭轉,或過度重複某一動作等等而造成四肢關節或軀體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等)的扭挫傷或勞損。受傷或勞損部位很多時會出現腫脹疼痛,而關節受損除腫脹疼痛外,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亦引起不便。此類損傷疼痛,除了服止痛藥外,針灸治療亦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意大利米蘭會議推薦的64種針灸適應症中,有32種與疼痛有關。臨床上利用針灸的鎮痛作用,可有效地治療急性痛、慢性痛、癌症痛等等痛症。針刺麻醉還可用於預防手術痛。

虛實痛證

根據中醫學理論,疼痛的發生,主要可概括為虛實兩個方面,即「失養則痛」及「不通則痛」。

「不通則痛」

「不通則痛」多見於實證。中醫學所說的實證其主要病因可分為內外兩方面。外因方面,如風、寒、濕等侵犯臟腑經絡,或跌仆扭挫等外傷,損傷四肢軀體,皆能引致受傷部位氣滯血瘀,甚至腫脹,而瘀血阻滯經絡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引起疼痛,即是出現了「不通則痛」的情況。而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到相應肢體、臟腑,又會引起肢體麻木、痿軟、痙攣或臟腑功能失去平衡。至於內因方面,例如臟腑功能失調,引致內生痰濁瘀血,留駐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亦可導致「不通則痛」。

「失養則痛」  

「失養則痛」則多見於虛證。虛證多為內因所引起,如當脾腎陽虛時,臟腑經絡失於溫煦,經脈失於舒展而痛;當肝腎陰虛或肺胃陰虛時,臟腑經脈失於濡養,亦會引起筋脈失於舒展而痛;或陰虛虛火內生,熱傷筋脈,也會引發疼痛。據以上所述,運動引起的扭挫傷或勞損,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閉阻不通而痛,可歸為實證。 

止痛為調整陰陽

那麼,針灸為何可以止痛呢?疏通經絡是針灸其中一個主要的治療作用。通過針灸疏通經絡的作用,使閉阻的經絡復通,促使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正如《千金方》中說:「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可見,如因外感風寒濕而引致受患經脈部位痠楚冷痛、痙攣抽痛,或因跌仆損傷而致的肢體紅腫疼痛,針刺可起到袪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而止痛的作用。對於「失養則痛」的虛證,是由於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導致臟腑經絡功能活動失常所致。而針灸有調和陰陽的作用,通過揀選適當的穴位進行相應的針灸補瀉手法,可有調節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作用,從而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活動,達到治病的目的。如脾腎陽虛時,氣血不行、經絡失養而引起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痠軟乏力,可通過灸法和針刺的補法來達到益氣養血、溫經通絡而補虛止痛的作用。又如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可用滋陰潛陽之法,取太溪穴,針用補法以滋陰,配以行間穴,針用瀉法以潛陽,以達到調整陰陽以止痛的效果。

疼痛與致痛源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是通過調節內源性痛覺調制系統而起作用的。針灸信息是通過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經末梢的興奮經軀體神經和部分交感神經傳入中樞的。而這些針灸信息促使中樞神經系統的許多部位釋放不同的遞質。這些遞質中有的具有加強鎮痛的作用,有的起了對抗針刺的作用,有的與另一遞質之間具有協同或代償作用,有的則呈拮抗關係。針刺鎮痛效應是這些遞質在中樞不同部位共同作用和互相影響的結果。而5-HT和嗎啡樣物質可能是起主導作用的;如果它們在針刺過程中佔優勢,就可獲得較好的鎮痛效果。

此外,有研究指出,疼痛的發生與體內致痛源有關。當經絡不通時,某些體內致痛源的化學因子濃度升高,引起感受器的興奮,而產生痛覺,即顯示了「不通則痛」的情況。通過針灸疏通經絡,使積聚在通道的病理性致痛源得以清除,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1997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召開的針灸聽證會上,中國的韓濟生教授作了《針刺鎮痛的神經化學原理》的報告。會議認為針刺鎮痛是有科學根據的有效治療方法,使針灸治療在美國受到重視。故此,綜上所述,若因運動引起的損傷疼痛,如情況適宜,亦可考慮接受針灸治療。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