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瑜伽与中医

0
4061
views

瑜伽是古印度的运动,近几年大行其道,透过身体屈伸及蜷曲等动作,并配合呼吸调息,有助改善身体的毛病,与此同时有助心灵的健康。

医学是基于道家的思想,以阴阳五行立论,所谓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为五行。许多传统智慧的修行,如瑜伽、太极、气功等,都是强化「气」的训练,以使身心更具活力。

《阴阳应象大论》中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阴阳相互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就好像环形的太极图上,分为黑白色,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相互紧抱,如环无端。

结合阴阳的瑜伽

所谓「内观瑜伽」,就是结合了「阴」和「阳」两个层面,「阴」的特性是幽暗、沉淀、向下及收敛的,故「阴」瑜伽的动作上是缓慢地,每个动作都静止一段时间配合缓慢细长的呼吸,感受气的运动并锻炼人的耐力,而且着重于接近身体中心的组织锻炼,骨骼和连结骨骼的组织,因此被形容为「阴」组织。「阳」的特性是光明、活泼、向上及生发的,故「阳」瑜伽的修习主要在于强化和拉长肌肉,同时增进器官、骨头、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健康,在进行「阴」和「阳」瑜伽的修习时,彼此会互为影响,组织之间会互相牵动,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内观瑜伽强调「气」的运动,而运行的通道就是人体的经络,人体主要经络干道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及任督二脉,分属阴阳,而阴经和阳经互交,脏和腑相合,肺和大肠,心和小肠,脾和胃,肝和胆,肾和膀胱,两两相靠,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

五脏六腑互为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 下络大肠;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肺和大肠的病多表现为咳嗽,喘逆,大便不通。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产生胸闷,咳喘等症状;若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可见大便不通,大便秘结等问题。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若心经有火热,可下移至小肠,产生尿少,尿赤,尿痛;若小肠有热,可循经上炎于心,表现为心烦,舌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受纳,胃主降。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糟粕得以下行。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则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肝主疏泄,胆气以通降为顺,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所以肝胆有着密切的关系,胆病可及肝,肝病可及胆,可谓肝胆同病,其病变包括黄疸、肋痛、胆胀等。

肾藏精,肾主水,为先天之本;膀胱为州都之官,负责水液的贮藏和排尿。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排泄必须经过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开阖失权,可出现癃闭,尿频,小便失禁等情况。

我们修习瑜珈的时候知道自己哪个脏腑不足,可以加强锻炼其不足,以取得身体脏腑平衡。十二经络的走向上大致上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修习、身体外侧和内侧的修习,这样可有利于我们锻炼。上半身以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为主,下半身是以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为主;身体外侧以阳经为主,身体内侧以阴经为主;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头;经络之间互为交叠,所以修习时都是难以截然划分。我们在修习时重点就要注意以呼吸加强专注力,让思想较易于沉淀,务求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而来之。3

编按:

内观瑜伽乃结合了传统瑜伽、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佛教的禅修观念,运用阴(被动)和阳(动能)瑜伽的姿势,设计出一系列可以强化器官、肌肉、关节、韧带和心灵的瑜伽练习。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