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張口大笑 小心脫臼!

0
20887
views

廣東俗語有以「笑到甩骹」來形容某些有趣抵死的事件或笑話。「笑到甩骹」是指笑到甩口骹,聽來有點誇張,但原來「甩口骹」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

東話「甩口骹」的正確學名為顳頜關節脫位,亦稱下頜關節脫位,或是脫臼,在古時清代則稱為脫頦、頜頦脫下。東話「甩口骹」的正確學名為顳頜關節脫位,亦稱下頜關節脫位,或是脫臼,在古時清代則稱為脫頦、頜頦脫下。  

當下頜骨髁狀突的活動超越正常限度時,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顳頜關節是由下頜骨的一對髁狀突和顳骨的一對顳頜骨節窩構成,是人體頭面部唯一能動的關節。顳頜關節脫位是臨床常見的脫位之一,多見於老年女性及身體虛弱者,青壯年極少見。按脫位的時間和復發的次數,可分為新鮮性(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陳舊性(超過兩周以上者)和習慣性(反覆發生脫位者)三種。又可按一側或兩側脫位,分為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兩種;亦可按脫位後頜骨的髁狀突在顳頜關節窩的前方或後方,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臨床以前脫位為多見,後脫位僅見於合併關節窩後壁嚴重骨折的患者。

病因病理

  1. 肝腎虧虛 —— 年老體衰、久病體質虛弱,因其氣血不足,肝腎虧損,血不榮筋,韌帶鬆弛,容易發生習慣性脫位。
  2. 過度張口 —— 顳頜關節周圍有關節囊包圍,囊的側壁有韌帶鞏固,但前壁較鬆弛薄弱,沒有韌帶加強。張口時,髁狀突向前滑至關節結節之上,成為一個不穩定的關節。當我們過度張口,例如大笑、打呵欠、脫牙、嘔吐時,髁狀突經前壁向前滑到關節結節的前方,形成顳頜關節脫位。
  3. 暴力撞擊 —— 當下頜部受到側方暴力撞擊,或在單側臼齒間咬食較大硬物時,關節囊的側壁韌帶不能抗禦外來暴力,則可發生一側或兩側的顳頜關節脫位。

如何診斷顳頜關節脫位?  

顳頜關節脫位後,立即出現口半開,不能自然張合,語言不清,咬食不便,吞咽困難以及流涎等症狀,無論是單側或雙側脫位,病變局部均可出現疼痛和壓痛,但無明顯腫脹。  

雙側脫位時下頜骨下垂,向前突出,半張口,口不能閉合,亦不能再張大,呈僵硬狀態,咬肌痙攣呈塊狀隆起,面頰變成扁平狀,雙側顴弓下方可觸及下頜髁狀突,耳屏前方可觸及一明顯凹陷,患者常以手托住下頜就診。  

單側脫位時口半開較雙側脫位者小,口角歪斜,下頜骨向健側傾斜,患側顴弓下方可觸及下頜髁狀突,耳屏前方可觸及凹陷。

手法復位治療  

手法復位前應作以下的準備:

  • 患者坐靠椅背,須低位,以便醫者進行治療,助手以雙手固定患者頭部。  
  • 術者站在患者前面,可先用茴香酒在頰車穴處揉擦數遍,幫助緩解咀嚼肌的緊張,必要時還可加用熱敷。  
  • 術者需用多層紗布或膠布裹住拇指,防止復位時被患者咬傷,同時囑患者放鬆,不要緊張,盡量放鬆面部肌肉,將口張大。 

口腔內復位法  

術者用雙手拇指伸入患者的口腔內,按於兩側下臼齒上,其餘四指在外面托住患者下頜,兩拇指先往下按,俟下頜骨移動時再往裡推,餘指同時協調地將下頜骨向上端送,聽到滑入關節的響聲,表明脫位已復入,此時拇指速向兩旁滑開,隨即從患者口腔內退出。

口腔外復位  

用口腔內相同的手法,在口腔外進行復位。術者站在患者前方,雙手拇指分別置於兩側下頜體與下頜支前緣交界處,其餘四指托住下頜體,然後雙手拇指輕而重向下按壓下頜骨,雙手餘指同時用力將其向後方推送,聽到滑入關節的響聲,證明脫位已整復。此法適用於年老齒落的習慣性脫位患者。

壓穴解痙復位法   

適用於半脫位。病人取坐位,頭枕部靠牆;術者站立於病人對面,先用雙手掌或手指自上而下推、揉咀嚼肌5到7遍;而後用雙拇指由輕到重緩力按壓兩側下關穴3次(每次約1分鐘),即可使肌肉痙攣解除而復位。最後1次按壓時,雙拇指尖可同時用力向後推兩側髁狀突,切忌用力過大過猛。

脫位後固定方法  

復位後,托住頜部,維持於閉合位,然後以「四頭帶」(一種急救包紮法)托住下頜部,再在頭頂打結固定,固定時間約2-3天,目的是保持復位後的位置,使關節囊得到良好的修復,防止再脫位。

穴位按摩治療  

平日可自行按摩顳頜關節附近的穴位,如翳風、下關、頰車、聽宮、風池、合谷,可減低顳頜關節脫位的出現及加快脫位後的痊愈。

  • 翳風 —— 屬手少陽三焦經,亦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在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中。
  • 下關、頰車 —— 同屬足陽明胃經,下關在顴弓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迹之間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頰車則在下頜角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的最高處。
  • 聽宮 —— 屬手太陽小腸經,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
  • 風池 —— 屬足少陽膽經,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 合谷 —— 屬足手陽明大腸經,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於第一、二掌骨中點處。

用兩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放在穴位上,按壓揉摩,以痛為度,每日3-5次,每次揉按約50-100下。 

藥物治療  

除穴位按摩治療外,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適當配合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氣血不足

症狀: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甲色(指及趾)淡白,少氣懶言,聲音低微,呼吸氣短,神疲乏力,或有頭暈目眩,自汗,活動後諸症加重,舌質淡,脈虛者,可內服八珍湯。
八珍湯: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炙甘草5g、川芎6g、當歸10g、熟地黃10g、白芍10g、生薑3片、大棗2枚。

屬肝腎虧虛

症狀:視物模糊,耳聾耳鳴,健忘恍惚,腰膝痠軟,兩足痿軟,髮脫齒搖,夜尿多,舌淡,脈細弱者,可內服補肝腎,壯筋骨藥物,如補腎壯筋湯。
補腎壯筋湯:熟地黃12g、當歸12g、牛膝10g、山萸肉12g、茯苓12g、續斷12g、杜仲10g、白芍10g、青皮5g、五加皮10g。 

脫位後應注意以下事項:

1. 脫位整復後,在1小時內勿大聲說話,3日內勿用力張口,並禁食生冷和較硬的食物。
2. 平日應糾正不良的咀嚼習慣 3

顳顎關節

顳顎關節是將下顎骨與頭部兩側顳骨相連的關節,顳顎關節很柔韌,下顎能靈活地左右、上下移動,都是因為顳顎關節的關係。當我們張開嘴,下顎的圓形頂端,又稱為髁突,在顳骨關節窩內滑動;當我們閉口時,髁突又重新滑動到先前的位置。為了保證動作的靈活性,髁突和顳骨之間有柔軟的關節盤相連。關節盤可緩衝咀嚼和其他嘴部運動對顳顎關節造成的震動。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