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有云:「腎藏先天之精,精生髓,髓養骨」,故有「腎主骨」的理論。
人老色衰,先天之精耗損,致腎虛者腎精不足,骨失所養,骨髓空虛,骨則痛,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症狀為腰膝酸軟、胸背疼痛、肢體麻木疼痛、頭暈、乏力……等。傳統中醫學及現代醫學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夠治愈骨質疏鬆症。因此,我們皆應注重預防調攝,防患於未然。
發生及誘發原因
現代醫學對骨質疏鬆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目前研究認為與以下的幾個因素有關:
- 雌激素缺乏
- 鈣質攝入不足
- 體力活動減少
- 陽光照射不足而致維他命D合成缺乏
- 不良嗜好
中醫認為外因、內因及不內外因(一些既不屬於內因,又不屬於外因的因素)皆可形成陰證、陽證、虛證、實證,最後均可轉化成骨質疏鬆症。外因包括缺乏日光照射,勞逸不當。內因包括大病後引起精氣虧損,機能衰退,使得骨枯髓減,主要與腎虛有關。
中醫把骨質疏鬆辨證分為五型:肝腎陰虛、腎陽衰弱、腎精不足、氣血不足、氣滯血瘀。而治療之法可概括為:健脾溫陽、滋補肝腎、溫陽補陰、益精填髓、氣血雙補、行氣活血為基礎。中醫理論中又常提及:「腎之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髮」,「齒為骨之餘」,由此可知中醫學概念的腎包含了齒、骨、髮。腎中精氣盛衰,皆影響牙齒、骨質與毛髮的生長作用。這種腎氣盛衰的規律與現代生理中骨質的代謝理論非常吻合。在骨質疏鬆的治療和預防中特別強調年齡段,骨骼的生長高峰期止於35歲左右,在骨量增長的年齡段,應該設法盡量提高骨峰值,並使骨峰值維持較長時間。邁入40歲,骨髓開始代謝異常,骨髓質日漸疏鬆,骨髓質量逐漸丟失;50歲和絕經後骨髓質量更呈快速丟失。
中醫概念下的的「腎精」盛衰史,即與現代醫學骨髓質的盛衰史一致。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精,精氣得到較好的閉藏才能在人體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生理效應,達到強筋健骨的作用。因此,依據中醫學的說法,補腎治療可以強骨壯筋,防治骨質疏鬆。現代生理的研究也表明,補腎能增加腎臟對活性維他命D的轉化,促進機體對鈣質的吸收;避免鈣質在細胞內沉積,維持血鈣的穩定。補腎還能增強生成骨細胞的作用,暫緩鈣質的流失,從而達到控制骨質丟失,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
靜悄悄來的「無聲賊」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質減少的疾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常常是無聲無息的發生,一般患者要到骨折才知罹患此症。患者通常會有疼痛、骨折、駝背、脊椎側彎等症狀。
男女不平等 老幼不平等
女性的骨質密度較男性低,當女性停經之後(一般更年期為45-55歲出現),又因雌激素的減少,骨質容易大量流失。故患骨質疏鬆症的女性患者為男性患者之6-8倍。年齡愈大、腎精虧損愈多、體形瘦小者,愈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中醫防治
中醫如何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穴道養生保健方面,可參考以下幾個穴位,作為平常針灸養生穴位:
-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絕骨穴:又名懸鐘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藥物治療方面,皆以補腎為主。而根據不同證型,如肝腎陰虛、腎陽虛衰、腎精不足、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等,可分別採用左歸丸、右歸丸、大補陰丸、八珍湯、身痛逐瘀湯等方藥加減處理。
腎陽虛衰型
方藥:右歸丸《景嶽全書》
功能: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組成:熟地黃、山藥、枸杞子、菟絲子、山茱萸、鹿角膠、龜板膠、當歸、杜仲、附子(製)、肉桂。
腎精不足型
方藥:左歸丸《景嶽全書》
功能: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組成: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川牛膝、菟絲子、山茱萸、鹿角膠、龜板膠。
方藥: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功能:滋陰降火
組成: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膠。
氣血不足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
功能:益氣補血
組成:當歸、川芎、芍藥、熟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氣滯血瘀型
方藥: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功能:活血行氣,袪瘀通絡,通痺止痛。
組成:地龍、甘草、沒藥、紅花、香附子、羌活、五靈脂、川芎、秦艽、桃仁、當歸、川牛膝。
其他
其他預防及防止骨質疏鬆症良方,如龜鹿二仙膠是治筋骨痿軟、生精補髓的常用藥方,能有效補充人體鈣質、膠質,長期服用對骨質疏鬆的防止能達到良好效果,與含有較多鈣質的小排骨、牛骨等食物合燉,取湯液服用,更有獨特的效果。
方藥:龜鹿二仙膠《醫便》
功能: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組成:鹿角膠、龜板膠、枸杞子、人參。
預防、運動及調攝
對於已發現有骨量丟失引致骨質疏鬆的患者,應接受適切的治療及教育。治療包括機能上的治療及藥物的治療。依據骨量丟失的程度和由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情況分別制訂相應的運動方案,有氧耐力運動、肌力訓練,以及平衡和靈活性訓練等是最常用的方法。
有氧運動的方式如慢跑、快走、踏車、登臺階或中式的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均能夠直接刺激骨質形成,而且還能抑制及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
肌力(肌肉能力)的訓練可以防止由於年齡增長引起的肌力降低,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一般都會推薦骨質疏鬆患者進行,以較輕承重為主的綜合運動方案,以漸進抗阻運動的方式來增強肌力和增加骨密度,從而增強附著骨骼上肌肉群的力量。可是,這一種肌力訓練只適用於無骨折者,而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於採用肌力訓練時可作間歇運動形式進行。
平衡和靈活性訓練則是預防跌倒的重要運動方式。體操、舞蹈、太極拳就是很好的方法。有報告指出,長期耍太極拳的老年人,他們失去平衡或跌倒的發生率都比同年齡而未曾耍拳的人要低。太極拳的各種馬步尤其可以降低髖部骨折的發生率。靈活性訓練則可保持關節的適當活動範圍,維持肌肉骨骼的正常功能。研究也表明,中等強度的靜態伸展運動有益於減輕肌肉神經的張力,同時減低外傷的發生機會。在一般的情況之下,伸展運動應以不引起疼痛為限度,而且非常適合中老年人,每周最少三次,每次最少半小時為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