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癌數字見新高!
2018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34,028宗,女性佔16,988 宗,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4.9%;而男性個案增加1.0%。隨著現時患癌趨勢及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有預料三數年內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或將超越男性。
2018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34,028宗,女性佔16,988 宗,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4.9%;而男性個案增加1.0%。隨著現時患癌趨勢及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有預料三數年內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或將超越男性。
無法以手術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治療一向以藥物為主,一個免疫治療藥物合併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組合能為患者帶來更長存活期,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歐洲藥品管理局核准,用於一線治療晚期肝癌病人。
研究指嬰幼兒時期出現濕疹,未來誘發各種過敏症狀的風險會倍增,包括鼻敏感、哮喘和食物過敏。香港營養學會呼籲加強醫護人員專業培訓,讓公眾尤其家長及早並正確預防過敏,幫助下一代健康成長。
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套軟體機械人系統,在進行治療頭頸癌的微創手術過程中,配合磁力共振圖像導航,經口腔釋放激光消融頭頸腫瘤。發明已於《Science Robotics》發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聯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大量人類基因組相關的研究數據,發現較好的肺功能與減輕患上冠心病、中風及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有因果關係。研究文章已於呼吸學期刊《Thorax》發表。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近的報告稱,2020年美國的使用藥物過量(Drug Overdose)死亡人數增加了近30%,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有專家指有必要監察醫生處方藥物是否太過輕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重要作用,並確認肝癌中重要的免疫檢查點TIGIT-NECTIN2軸的相互作用 —— 有助營造一個免疫抑制微環境而促進肝癌生長,意味著如果能抑制有關檢查點,免疫系統便可恢復打擊腫瘤細胞的能力。
一項研究發現,源遠流長的太極運動能助有中央肥胖的年長人士減少腰圍,效果與傳統運動相若。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 。
為了解心理及腸胃健康如何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進行一項有關本港學生及其家長的腸胃和情緒健康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出現腸易激症狀的情況令人關注,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
一項調查發現,香港人對乙型肝炎(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的傳播及預防方法存有不同程度的謬誤,對預防及傳播方式亦有誤解,約四成受訪者誤以為乙肝及丙肝可透過空氣傳播,亦有約六成受訪者誤以為與乙肝或丙肝患者同枱食飯便會感染病毒。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項研究發現直接對大腦補充被消耗的胺基酸,可有效緩解神經退行性病變及功能退化,減緩病情惡化速度,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中發表。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成人和兒童均有機會患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全球首個為期10年的兒童睡眠窒息症隨訪研究,評估兒童患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與他們長大後血壓情況的關聯。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證實,由人工智能技術(AI)研發出的磁力共振(MRI)腦掃描指數,有助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疾病,且為全球首次證實能偵測三類早期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殺手之一,2018年錄得4,600多宗發病個案,每年逾700人死亡。當中HER2型乳癌約佔20%,研究指,術後雙標靶治療可有助降低復發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