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衰竭减低死亡率

0
1365
views

调查发现,香港人对心脏衰竭的病征及相关风险缺乏认知,并低估死亡率,约一半患者于确诊心脏衰竭后5年内死亡,死亡率比乳癌及大肠癌更高。心脏衰竭更有年轻化趋势,18-44岁的患病率在20年间上升超过4成。

脏衰竭困扰全球逾6千万人口,患病率占整体人口约1-2%;2019年本港因心脏衰竭入院超过21000人次。据统计,三分一的第三、四级心脏衰竭患者需要入院,而入院次数愈多、死亡率愈高。

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心脏不能正常有力地泵血,心脏衰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病征,引起的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疾病、心瓣疾病及心律失常等。常见症状包括:胸闷气喘、头晕、水肿、没胃口。

心脏衰竭可分为四个级别

第一级

  • 体能活动没有影响
第二级
  • 进行体能活动时稍微受到限制,休息过后没有不适。
  • 日常会感到疲倦、心悸及气喘。
第三级
  • 体能活动明显受到限制,休息过后没有不适。
  • 轻量活动已感到疲倦、心悸及气喘。
第四级
  • 不能进行任何活动,静止时也感到疲倦、心悸及气喘。
  • 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时不适情况会加剧。

 

治疗心脏衰竭药物

  • ACE抑制剂(ACEI)或血管收缩素受体抑制剂(ARNI)
  • β受体阻滞剂
  • 抗盐皮质激素(MRA)
  • SGLT2抑制剂(SGLT2I)

患者不应自行停药或减药

治疗心脏衰竭的药物,可视乎病情需要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心脏科专科医生刘柱柏表示,临床见不少患者因对心脏衰竭认知不足而抗拒依从医生处方服药,例如ACEI属降血压类药物,患者认为血压正常便无需服用;SGLT2抑制剂原为降血糖药,但亦可用于降血压,非糖尿病患者又认为不必服用。其实大部分心脏衰竭药物都有多重疗效,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而处方不同药物来改善及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切忌胡乱「拣药食」、减药,甚至自行停药。

2021年欧洲心脏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对心脏衰竭的治疗指引,建议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帮助降低死亡风险及预防病情恶化。刘柱柏医生建议患者要加强对病征及药物的认知,及早接受治疗稳定病情,降低入院机会或死亡风险。

自我管理病情

关心您的心一项「前线医生对心脏衰竭患者病情管理的看法及建议」调查,访问了94名前线医生,结果发现仅17%医生认同心脏衰竭患者能良好管理病情,管理上不足之处甚多,包括:病人饮食控制欠佳、欠缺有系统的自我记录、未能有效表达病征或病情严重性、药物依从性低、体能活动不足;八成受访医生认为单靠病历及患者口述不足够了解病情变化,亦认同系统性定期记录病征能加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有助医生监察病情及制定合适的医疗方案,减少紧急入院。

心脏科专科医生范瑜茵认为调查结果正正反映本港患者及医护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心脏衰竭需要医患共同配合及努力,采用积极治疗方案,持续及定期监察病情变化,才能提升整体疗效及确保患者生活质素,因此,有需要推出相应措施助医患携手管理病情。3

全方位支援计划

关心您的心联同17名前线心脏科专科医生推出「医患同行.正视心衰竭」计划,制作一系列教育资讯助患者线上线下同步管理网站www.goalongwithheartfailure.h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