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健运脾胃

0
3436
views

不少香港人都曾受过胃胀、胃痛的困扰,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如反复或持续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进食后症状加重;伴随有胃气(嗳气)、泛酸、恶心、胃口不佳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更出现大便或溏或结等表现,中医归纳为脾胃病。

医认为胃胀胃痛主要和脏腑的脾、胃、肝有关,成因有很多,常与饮食、情志、感受外邪及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1. 饮食因素:饮食不节,过饱过饥,食无定时,进食难消化、辛辣或过酸的食物,饮用烈酒等。
  2. 情志因素: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肝气郁结,肝郁脾虚。
  3.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进食生冷或煎炸食物,导致寒、湿或热邪从口入,乘机侵犯脾胃。
  4. 久病体虚:失于治疗的反复胃胀胃痛及长期的饮食不节,又或久病、年老、脏腑虚弱。

以上各种因素皆会导致脾胃受损,令脾胃运化失司,引致气滞、湿浊、湿热、瘀血等问题发生,导致胃失和降而出现胃胀胃痛,日久,脾胃更虚弱。

乱补阻碍脾胃运化

常听病人说消化不良、胃胀痛,所以觉得自己是「脾虚」,遂服用大量补益脾胃的药物,但是效果不甚好。其实,脾胃贵在运而不在补。单纯的补、补、补,非但不能把虚弱的脾胃补好起来,反而增加了脾胃的负担,阻碍脾胃的运化,令食物消化不良,停滞于胃,加重胃胀胃痛。中医治疗脾胃病皆以辨证论治为主,健运脾胃才能有效治疗。

常用的中药

  • 健运脾胃:砂仁、木香、厚朴、枳壳等。
  • 开胃消积:神曲、鸡内金、山楂(有泛酸不宜)、麦芽(哺乳者不宜)等。理气和胃/舒畅气机解郁:陈皮、佛手、柴胡、紫苏梗(胃气多而排不出可用)等。
  • 理气止痛:香附、延胡索、郁金等。
  • 益气健脾:白术、茯苓、党参、太子参等。
  • 止胃酸:海螵蛸等
  • 化湿浊: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
  • 温胃和中:生姜、高良姜、干姜等。

常用穴位

穴位 位置 功用
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 健脾和胃
内关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约2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和胃、宽胸、降逆、止呕。
中脘 上腹部正中线脐中上4寸(约一横手) 和胃、宽中、消食。

胃胀胃痛预防及调护建议

胃胀胃痛,可视为「胃」发出的警号,故患者应积极治疗;此病亦离不开饮食,因此患者更应配合饮食节制,防止脾胃再受损伤,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

饮食方面:

  • 饮食定量定时,不宜过饥过饱。
  • 进食后,不宜坐下或睡觉,宜徐徐散步,促进消化。
  • 进食后,可进行摩腹(顺时针按摩腹部约30次)。
  • 不宜饮用奶茶、咖啡、茶、汽水、奶,因为比较有碍脾胃。
  • 减少食用产「气」食品,如薯、豆、菇等,不然胃气更多,若胃气难以排出,胃会更胀痛。
  • 避免进食过甜过酸、辛辣煎炸、生冷或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情志方面:

  • 保持心情舒畅,纾缓压力。

起居方面:

  • 保持大便通畅(有不少病人因大便不通畅,积聚日久而致胃肠不适)
  • 防寒保暖,特别是腹部位置。
  • 做适当的运动,有利脾胃、胃肠运化。
  • 作息要定时 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注册中医师为宜。
网页:www.yanchai.org.hk中医服务内容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