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肝炎

0
1289
views

肝炎是常见的疾病,一般来说,以甲型肝炎(A型)及乙型肝炎(B型)较为常见,而丙型肝炎(C型)现时亦愈趋普遍。中医在治疗肝炎的病例中,结合西医的临床数据,得到长足的进步。

经有一位患了丙型肝炎的女士,手持一张西医化验报告来找我。化验报告中有两项肝功能指标,一是谷丙转氨酶(SGPT),另一是谷草转氨酶(SGOT),并说西医要她接受注射治疗,西药费用12万,每支针大概要2000元,这位病人因为无力负担,在无奈之下,唯有转看中医。

当时,病人的自我症状并不明显,只是患有胆结石,但是辨症之后发现,于病人臀上有明显的蜘蛛痣,手掌里有很多隐约可见的小红点(俗称肝掌)。一般认为,肝脏功能障碍后,雌激素在肝内被处理(又称灭活)的机能下降,致使体内雌激素相对增多,雌激素还有扩张小动脉的作用,「肝群」、「蜘蛛痣」就是皮肤小动脉扩张的结果。但是,蜘蛛痣、肝群也可见于正常妇女月经期,或妊娠两个月至5个月内者,而多在产后两个月内消失。正常人或经常饮酒的人,营养不良、缺乏维他命B,以及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偶尔也可见到蜘蛛痣,但数量很少,一般仅有一至两个,形状多不典型,一般短期内即可消失。这并不一定说明有肝病存在。

据统计,约有25%的蜘蛛痣是由肝病引起的,而其中30%以上属于肝硬化。有时病人症状不明显,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因而未引起注意,以致使肝病不能及时治疗,直至肝功能损害日益加重,结果发展成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很差。所以,凡发现典型蜘蛛痣、肝掌的人,须反复请医生全面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丙肝易转成癌

由于病人很清楚丙型肝炎极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且该病人在超声波检查下已发现有肝硬化趋势,在3个月的连续治疗下,SGPT和SGOT都分别降到20左右,至今蜘蛛痣已明显过大,便溏现象也恢复正常,中医理论认为「知肝传脾」,所以,肝病患者脾胃功能较差,故在整个治疗中,我以软肝散等健脾手法进行组方,病人精神、症状方面都得到改善。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病毒性肝炎分甲、乙、丙、丁、戊型,是从1970年到现在的短短30年中陆续被发现的。那么是否还会有新的病毒肝炎不断被发现呢?答案是肯定的。1997年,日本学者又发现了与上述五类型肝炎不同的病毒性肝炎,称为己型肝炎(或F型肝炎),美国人称为X型肝炎,其临床症状较丙型肝炎为重,黄疸也较重,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另外,G型肝炎亦是在1995才被发现,其病毒的基因序列有25%与C型肝病毒类似,也是经由血液、体液的接触而感染。由此看来,新的肝炎病毒不断地被发现,人类要逐一研究它的大小、抵抗力、传播途径、发病特点等等,以找出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免疫调控治疗。

注重免疫调控治疗

传染与免疫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体。当病原生物侵袭损伤机体引起传染过程时,必然伴随有机体抵御病原生物而产生免疫的过程,因而传染(感染)和免疫(抗感染)是共存于机体的相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与中医的正邪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国内专家在运用中药进行免疫调控的治疗,曾有很大发现,如牛蒡、肉桂、菟丝子、黄精等有促进抗体提前形成作用,滋阴的鳖甲、元参、天冬、北沙参、麦冬等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因此,利用中药来调整免疫应成为治疗慢性肝炎的重点。

任何疾病都有它的特殊性,这是各种疾病得以区别开来的认识论基础。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具有特殊性的临床症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多种疾病亦有其特性,如有关血阴阳的失衡或紊乱,发生某一部位的疼痛或不适等,治疗的原则,首先是要治疾病的原则,不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共性,还应掌握各类疾病的个性,即特殊性,才能提供恰当的治疗。

中医治内科杂病,其主要诊断手段即望、闻、问、切四诊,疗效的判定标准主要是症状学的改善和部分体征的好转,缺乏一套可供中医本身使用的检验数字系统。

参考西医检查数据

国内中医则大部分接受了生理生化检查等基本内容,在临床中借助于西医诊断与治疗的数字检验系统,其治疗完全可以用中药,因此,在中医的内科临床工作中,实际上基本是按照西医生理解剖系统进行疾病分类,如国内医院中医分呼吸科、肾病科、血液科、消化科、肝炎科等等。既然按西医的病名进行分类、诊断,那么采用西医的检查数字亦成自然之事。如果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便不能算是这种疾病。诊断得这种疾病,治疗的效果便不能仅仅是症状学的改善,而必须有生化、病理方面的客观检验数据而改善。正如国内的中医专家小组与国外一些专家治疗爱滋病进行协作一样,仅仅有症状学方面的改善是不予认可的,只有中医药使爱滋病患者血液生化及病毒标志物转阴,才能使他们承认中医有效。

肝炎,主要是指病毒肝炎的中医辨症论治,除诊断完全要符合西医标准外,在疗效标准上也将采用。因此,在治疗时就不能仅仅靠患者的自我感觉是好还是不好,必须依靠肝功能以及各项病毒标志物的好转才能对疗效进行判定。因此在临床治疗用药时,就必须从改善肝功能,促进病毒阴转,同时改善体征和症状诸方面考虑,而不单单是症状学一方面了。

肝病危害日深

临床实践证明,肝炎患者所能耐受的药物有其特殊性,所能耐受的某种药物的剂量亦有其特殊性,例如活血化瘀药,在一般内科杂病中,丹参用到30克以上不会有任何不利情况出现,但对慢性肝炎病人则极可能出现三分一谷丙转氨酶的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的下降,如果医生不顾忌这些问题,病人既不能工作,疗效也难以取得。

肝炎病人的主要生化指标是谷丙转氨酶,而谷丙转氨酶不稳定则是病人和医生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治疗用药均应以促使三分一谷丙酶的稳定为转移,在处方用药,加减化裁上都不得不谨慎从事,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在处方用药考虑之列,因此,既要注意到病的症状,脉舌变化,进行传统的辨症思维,又需有恢复肝功能,促进病毒转阴方面的考虑,才能取得疗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治疗肝炎,是在西医所划定的准确范围内实施的,其辨症诊治的理论与方法,也将补充某些新的内容。这种模式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不独对肝炎如此,其他各科均如此。也许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最普遍的形式,至于其优劣则有待大家去评说了。

近十年来,肝病对人类的危害日益增加,据有关方面统计,全世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总数至少有1.7亿人,以亚洲 —— 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中东地区的人为多。

由于香港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都超出正常范围,所以乙肝比其他类型的肝病,都将是我们要积极防治,增加免疫功能的首要任务。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