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思路

0
1141
views

发生在2003年春季的一场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因春季时令异常而猖獗,也必因时令恢复正常而受到遏制。也许过几年之后它还会再来滋扰人们,但是这一次灾情的缓解,已经为期不远了。

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发病人数还在上升,令人倍感关切。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也有发生。对此,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如何防止非典型肺炎的蔓延,从中医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天人相应,明察病因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首要的医学观念,在外感性疾病的防治上,尤其要洞察天时,随时掌握气候的变化。为了解2003年春季流行性感冒与非典型肺炎的特点,下面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春季的一般特点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立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这就是说,「立春」标志着是春三月之始,自然界的阳气逐步旺盛,天气也渐渐温暖起来。按照中医关于四时「主令」的学说,春三月「风气」当令。风气善行而数变,春季的气候则每多变幻。因此,春季时令外感病最容易形成流行之势的,是风温或者春温。

易感人群

2003年的春节是2月1日,恰好在立春的前几日。春节期间,人们或忙于走亲访友、涉外旅游,或多进膏粱厚味、暴饮暴食……这种情况往往借着立春时「阳气微上」之势,使人体内阳气偏旺、积热过多,进而酿成了春季温热性外感病的易感人群。

气候反常

2002年冬季整个北半球天气寒冷,大雪不断。据北京的气象记录,2002年冬季是近40年里少有的严冬。再就农历来讲,2003年为癸未之年,火运不足。尽管春分节已经过去多日,仍然少有春光融融、风和日暖的天气,立春之后,一直是典型的「春寒」气候。2003年春季北半球气候这种情况,真可谓「地球感冒了」,所以人就必将因此发生外感性流行病。

亚热带突发外感之因

此次非典型肺炎,发病于北半球的亚热带、热带地区,然后随人口流动而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春三月是自然界阳气升发的时候。一方面,阳气为反常的春寒所蔽,欲升而不能升。于是两相交争,天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从立春到清明前后,大起大落的气温升降,东南沿海一带已达5次之多。另一方面,02年冬以来北方多雪、南方少雨,与往年相比,南方天气既寒又燥。加之南方人与北方人相比,皮毛腠理较为疏松,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南沿海一带春季外感病流行的机会。

外寒内热

综合上述四方面的因素,则不难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春季多风温、春温之类热性病,而在春寒的特殊情况下,03年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自然是「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了。综合本港非典型肺炎个案病征:持续发高烧38℃以上;80-90%会发冷、打颤、周身肌肉疼痛、疲倦头痛。凡是读过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人都会明白,「发冷、打颤、周身肌肉疼痛」是「外寒」病机的典型见证。可见,香港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也为03年春季流行性外感病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与此同时,也间接地说明非典型肺炎与春寒这一反常气候的内在联系。

时令失常,人该怎么办?

时令失常了,就像是「地球感冒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生存的「常道」必然受到干扰甚至陷于紊乱。所以中医常说,天有太过、不及之变,时令外感病则随之而蜂起。而对于今天的非典型肺炎,西医则常从外因论观点出发,去寻找致病因数,即病毒。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如何看待病毒和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呢?

病毒面前 以人为本

西医至今尚未查明非典型肺炎的病毒来源。在中国,有的说是副黏液病毒,有的说是冠状病毒,有的说是变异衣原体。副黏液病毒与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同科;冠状病毒则与多种感冒病毒同类,以往在人类只会造成伤风及肚屙之类疾病;变异衣原体的研究者则认为该衣原体很可能就是非典型肺炎的元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病毒专家们,有的说是多原并发;有的说不排除衣原体;有的说动物只是一个带毒者;有的说动物和人同时感染;有的则说「很不幸,我们目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总而言之,西医的上述说法,彼此之间相差甚远。到底孰是孰非,目前还处在探索之中。

除此之外,最大的还是治疗上的问题。众所周知,西医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上的困惑或者困难,并非始于今天,也未必能解决于明天。对于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而言,即使有一天人类确实找到了它,也不等于会立即找到预防、治疗它的特异性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应当冷静地回顾一下在第一次人类文化科学高峰时期的医学成就。春秋秦汉之际,中国的医学家虽然没有考察今天西医所指的病毒,但是他们却深入地研究了在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下,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及其演变过程。而且以《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感病学已经从临床经验阶段,上升到成熟的医学科学体系的高度。今天的人们如果忘记甚至无视这一事实,当然是不明智的。

中医认为,人类的健康受两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一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其二是自身有机整体的生存规律。在自然环境正常的情况下,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而生存,这是不言而喻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可以把它称之为天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病毒面前,人们就需要求诸于天人之间的「负相关」了。这就是明察天时异常之所在,通过人的努力,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以适应、对抗外界的种种不利因素。所以预防流行性感冒以及非典型肺炎时,保持人体内在机能的平衡状态,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直以来,在外感病的病因问题上,西医往往过分片面地强调病毒的危害,把病原微生物视为致人于病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却把人的主体作用边缘化了,甚至把人变成为病毒下的奴役。但是中医认为,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致病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病毒是致病的一种相关性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体质特点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其他个体差异,才是最重要的。

《黄帝内经》关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中医在考察外感病发病原因时,既重视已经发病的人群,也重视健康的人群。比如,在非典型肺炎猖獗的今天,为甚么仍然有99%以上的人能够保持着健康的状态呢?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同一层楼内工作的众多医护人员中,为甚么染病者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中医通过考察和反思健康人群之所以不发病的内在原因,不仅有助于对易感人群内在发病原因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病人群临床病机演变的全面判断。这无疑是中医理论与临床上的特长。

其实在自然界里,人与病毒相生、相克,相杀、相使的状况,是一种普遍现象。病毒与免疫学的大量事实,早已证明这一点。在病毒致病这一特定问题上,其一,人们要懂得,不论何时人类都不可能使病毒从自然界绝迹。其二,在病原尚无一致的认识时,免疫是无从谈及的。其三,愈是容易变异或者灭活的病毒,其免疫上的复杂性则愈大。所以当病毒处于活跃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与病毒擦肩而过,却彼此互不相挠,那当然是最大的期望了。

在非典型肺炎爆发的时候,事实已经显示,只要人人做到了自身的「阴平阳秘」,就可以把自己稳定在99%以上的健康人群之列。所以中医强调以人为本,应该说是最主动、最积极的预防方式。

当然,这绝非说中医否认病毒的危害性,也不是说中医不重视致病的外在原因。中医的基本原则是,在关注内因与外因的同时,更关注内因与外因相互间的整体的、辨证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病毒面前,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中医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一个「虚」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功能不足;二是指全身的机能失调,经脉不畅,给疾病进入人体留下了可乘的空隙。所以《金匮要略》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了做到身体不虚,也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其一:使人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功能旺盛,而且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健康水平。
  • 其二:使一个人有较强的与天地(自然)相应的意识,使全身机能协调、气血通畅,以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给病邪入侵留下乘机而入的任何空隙。临床中常常见到许多青壮年之人,染病之后很快出现一派「实热盛极」的危重证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身体健壮,但是未病之前身体机能不协调、气机不通畅,甚至阳气亢旺、积热太甚。一旦邪气乘机而入,则呈现出: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的态势。

真正地理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能做到正气旺盛,不给邪气可乘之机,则可以面对病毒,使其不得而入。因此,病毒是可怕的,但病毒也害怕人 —— 害怕「阴平阳秘」状态的人。当然,不要把「天人相应」理解偏了。《黄帝内经.刺法论》有一段生动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

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歧伯对曰:「不相染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清代著名外感病专家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卷首》中,开宗明义地解释了这一段对话,足见他对这一道理之重视了。

辨证论治 机圆法活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两者的概念、范畴大不相同。在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中,尤其要做好优势互补。

非典型肺炎闹得全世界为之恐慌,一是致病因素不明,二是无特异性药物治疗。目前所用的病毒唑、类固醇以及国内一位专家所说的七种药(阿奇霉素、盐酸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利福平、红霉素、更昔洛韦)可抑制病原繁殖,都不是西医理论意义上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尚属于探索性或者经验性的用药。当然,西医的输液疗法、营养支援疗法、各种对症疗法以及急救抢救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中医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准确地说即辨证以求因、求机,审因、审机而论治。进一步的具体解释是:对疾病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掌的证候,运用中医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则获知了决定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因病机确立治疗原则,进而选出相应的方法、方剂、药物以实施治疗。所以中医治病时,既重视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以求其病机的差异,更重视同一疾病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病程阶段上的变化,以求其病机演变的特点。

在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治疗上,要求找到一张包治百人的特效药方,中医认为不仅是不可取,而且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中医从两千五百年的《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把生物、心理、社会方面与医学有关的诸多因素,从概念、范畴的基础上,融合在同一个医学体系了。同时,从《伤寒杂病论》到《温病学》,从「六经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记载了中医外感病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科学阶段后,不断完善、发展的轨迹。所以一病一方、专方专药不是中医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非典型肺炎在不同人的不同病程阶段,病毒和人体的邪正消长关系时时在不断地变化。只有遵循中医外感病学的理论原则,通过不断变化的邪正消长关系,对其内在病因病机进行严格的鉴别,才能准确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针对性治疗,即以中医临床病机为根据的中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治疗。所以,不论流行性感冒还是非典型肺炎,它们在同一时令发病,相互必有其共性,也必有各自的特殊性。只要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到「天人相应前提下的个体化的具体治疗」,就可以充分发挥出中医的临床优势,取得《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以平为期」的临床疗效。

辨证论防 以正御邪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故对于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也应当因人而异。尽管这一阶段病情多为外寒内热,在使用预防药物时,亦当坚持辨证论防的原则。针对当前的气候条件,结合这一时期人们身体容易出现积热的倾向,仅从自我调节的角度,谈一些养生常识。

  • 节饮食 —— 少吃膏梁厚味之品,不使体内积热太过。
  • 慎起居 —— 注意劳逸适度,勿使正气耗伤太多,或使阳气烦劳太甚,但也要注意适度的体育活动。
  • 适寒温 —— 注意气候冷热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寒温适度,尤其要重视居室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 戒嗔怒 —— 保持平静、愉悦的心理状况。
  • 多饮水 —— 大量地饮水,以使体内的积湿留热及时的排出体外。
  • 调二便 —— 必须保持大、小便通畅,勿使便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自身新陈代谢的基本正常。
  • 勿温补、宜清凉 —— 人参、鹿茸、黄蓍、当归等温补的中药,固然有良好的补虚效果,但是人体之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异。上述药物皆为温补之品,此时不宜。若自感体内燥热,可多吃绿豆、白萝卜、雪梨、马荠、莲藕、冰糖等一些偏于清凉性的食品。
  • 远病毒、勿染病 —— 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预防病毒入侵。

中医防治这一场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思路,这里姑且概括为三句话: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知时求己,平调阴阳;辨证论治,以平为期。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