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0
1433
views

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誉,但就是吃得太好,生活太过忙碌,香港人不多不少都会有些肠胃不适,慢性胃炎许多时就是饮食不定不节所造成的病症。

位与我相识多年的旧同事,老是在我面前提起自己的胃部不适,不是泛酸恶心,就是嘈杂嗳气。因为工作劳累关系,在放假前便放任痛饮一餐,之后,胃部症状立时发作。当时他的脘(胃内腔)腹痞满胀痛,泛酸嘈杂,口苦口干,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象左手弦滑,右尺细数。

诊断:胃脘痛(亦即是西医的慢性胃炎)。经过处方服药之后,病人三天后痞满胀痛消失,仅泛酸嘈杂。一星期后,症状消失,后嘱其服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作保健。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各种致病因子(包括身体免疫反应)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非特异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免疫遗传因素、理化因素、感染(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及精神或体液因素等,长期刺激胃黏膜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饥饿劳逸失常、过度吸烟嗜酒,以及情志所伤,都可损伤脾胃,或导致脾胃虚弱,引起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郁滞而发生胃脘疼痛。

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津液而奉养周身,所以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胃居于人体的中州,以灌四旁,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至大,所以引起脾胃发生疾病的机会也比较多,无论外感、内伤,皆易导致脾胃疾病。

中医的强胜之处,就是整体治疗及辨证论说,要成为一个临床上的成功中医,也就是顾及整体,识得辨证。

元气不足

脾胃是元气的来源,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脾胃有病,就会产生元气不足的症候,而元气不足,又可导致其他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如金医学家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水湿不化

脾胃有病,水饮入胃,不能输布,则可产生水湿停留不化,而出现泄泻、心悸、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胃为水源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热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食纳乖常

脾胃有病,则可引起饮食失常,或消谷善饥,或食纳不进。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者:胃伏水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

痰浊阻滞

脾胃有病,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可致湿聚生痰,痰浊阻滞,常可引起呕、咳、满、痞、喘、眩、晕等多种病症。如清代沈芊绿说:「

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生于脾,聚于胃……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又说:「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

木横乘土

肝病最易侵犯脾胃,从中医的五形讲肝属木,脾属土,所以,在临床治疗上凡患肝炎病者,脾脏必定差,只顾及脾脏才能治好肝炎。因此,在预防肝病中有饮食和劳逸结合的原则,故有「饮食不节则伤脾、劳逸过度则伤脾,忧思过度亦伤脾」,而脾旺则不易受邪。

饮食需适可而止

「民以食为天」。人要生活,总是离不开饮食,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带来危害,首当其冲的就是胃。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胃并非是无边无际的大海,甚么都可以容纳,这个肉质小袋,质量和容量都是有限的。装甚么?甚么时候装?都应没有定义,如果该吃的不吃,饮食不足,身体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而机能减退。摄入蛋白质不足,身体用于制造抗体的原料减少,抵抗力会降低。饮食过量,胃酸和胃化酸的分泌不能与之互相适应,会出现食物积滞,消化不良的症状。

如果进食含有细菌、病毒或有毒物质的食物,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甚至发热、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血压下降等症状。毒蕈中毒可有黄疸、血红蛋白尿等溶血症状,重者出现惊厥和虚脱。河豚中毒,除胃肠症状外,尚有神经方面的症状,先出现感觉神经麻痺,后出现运动神经麻痺,最后出现中枢神经麻痺。患者可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如果喜欢进食含盐分和脂肪过多的食物可导致身体代谢障碍。摄入盐分过多,容易导致水分滞留体内,出现水代谢障碍。这是过食浓味助湿、生痰的实质。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